重新認識中國武術系列|武.藝雙全 趙式慶跨界傳承國粹

更新時間:03:00 2023-05-25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3-05-25 HKT

貴為船王後人,趙式慶八歲起習武至今,曾學習空手道、南拳、洪拳、通臂武學、永春白鶴拳等不同武術,「武術對我的人生有莫大的影響」,近年他銳意將武術與中國文化結合,通過與不同大學及武術團體合作,將武術帶到學術、文化藝術層次,視弘揚中國武術為己任,期望可以有系統地將武術傳承予下一代。

文:洪白嵐  圖:受訪者提供

關於趙式慶,早年傳媒多用「高富帥」或「作風低調」形容他,近年開始較多提及他在推廣中國武術方面的工作,因此贏得「一個武術倡導者」的稱呼,他笑言對此當之無愧,也樂見這些年來的工作漸見成效及獲得認同。趙式慶身兼中華國術總會行政董事及香港武術聯會的副會長,最近再獲香港武術聯會會長霍震寰邀請,擔任粵港澳大灣區武術聯盟理事會成員。諸多與武術組織相關的銜頭,都關連着推廣武術的工作,趙式慶指香港武術一直以來的發展普遍流於不同門派及純技術方面的傳授,欠缺有系統的記錄及整合。而外界對武術也存在不少誤解,包括「毆鬥」、「爛仔打交」,甚至跟社團有關等,印象有點負面。

跨學科系統性記錄

在武術界浸淫多年,趙式慶認為這只是部分人對中國武術的誤解,「武學承載着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學問,是一個跨領域、綜合性的學科,可惜香港一直沒有系統性去提倡武術,武學要受人重視,非要注入新元素不可,將一直心傳口授或傳統譜籍教授武術,用科技或不同學科的知識記錄、研究達致融會貫通。」因着這想法,他多年來跟香港多所大學合作,利用科技、機械學習及大數據等系統性記錄武術,如將武術招式整合,呈現出不同門派最理想的動作。他同樣利用科技對古代兵器及譜籍作出研究,為自己及香港學術界、世界武學研究帶來不同方面的突破。

近幾年,趙式慶將武術研究進一步擴大至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及藝術學科,並邀來不同領域的教授及藝術團體合作,除本地及中國內地,還有來自歐洲瑞士及意大利的大學及學術團體,促成跨民族、跨國界的交流,通過出版、展覽、學術研討,甚至是藝術表演等,推廣武術,如在2021年便於大館舉辦了《劍之道:中國與意大利的武士文化》大型展覽。他也提及在去年年底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武術聯盟」,指它與過去的武術組織略有不同,日後發展將集中在競賽、培訓、考核機制等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改變,將有利於武術的發展。

習武磨練毅力意志

為武術進行「梳理」及推廣工作,趙式慶坦言這路不易走,一來沒前人經驗參考,也要顧及各方持份者以至大眾的反應,「中國武術源遠流長,隨人口流動傳遍大江南北,已融合了各方文化及地方智慧,要舉辦一場大眾都能接受及參與的活動不容易。」幸而武術近年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但內地,在香港也漸受重視,如他在2015年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共同合辦了《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客家功夫,後來他更成立了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讓大眾在習武之餘,也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有趣的一面。

至於說到傳媒及電影對武術推廣的效用,如上世紀五十年代黃飛鴻電影中的洪拳,到近年「葉問詠春」,電影上映期間總會掀起一片習武熱,趙式慶認同電影有助推廣武術,「但若只集中關注某些派別卻不健康,小眾武術同樣須獲得重視。」他說北方有各種著名拳法,包括七星螳螂拳、太極八卦掌、鷹爪功等,南方尤其是廣東亦有不同派系。他有感年輕人習武多是參加興趣班,認為持久方式是讓武術走入校園,故他未來工作之一,是希望利用現有平台,為學生帶來更完整的習武課程。

趙式慶醉心於武術,直言武術在他不同的人生階段都發揮着影響,如二十五歲後獲高人指點,往後十年思想起了跳躍性變化,他形容是一個「昇華階段」,開始深入探索武術的重要性及文化價值;來到四十多歲的今天,他更摸定人生目標——弘揚及傳承武術。他提及多位對他影響極深的老師,包括啟蒙老師陳卓森,還有馬明達、林鎮輝及李剛等老師,其中馬明達所教授的通備武學對他影響最深,「通備武學是一套武術哲學,提到融通兼備,做人也要有融通精神,言行合一。」趙式慶稱,習武是很艱辛,但從刻苦中卻磨練到人的毅力、意志及品德,能彰顯人的勇敢及果斷,正是史學家司馬遷提及武人兼備的「信廉仁勇」,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重視尚武精神的國家,是會強大的。」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