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責 - 盂蘭盆節典故 | 李丞責博士玄學信箱

    本年的農曆七月剛剛過去,許多人在這段日子避免辦喜事、搬遷,甚至少去夜街,現在皆可復常。與其說這些避忌是迷信,其實更應將其視為對其他眾生的一種尊重。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盂蘭盆節的由來及典故:

    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正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記載,目連尊者修行得道後,想以神通尋找亡母。他發現母親因生前吝嗇貪婪、惡業纏身,墮入餓鬼道,受盡飢餓之苦。目連心生悲痛,立即以缽盛飯,以神通送給母親,但因餓鬼道業力所致,飯入母親之口卻化為火炭,使其無法下嚥。無計可施的目連只好向佛陀求助。佛陀教導他於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飲食,盛於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僧眾受供後,憑此功德回向母親,最終救助其母脫離餓鬼之苦。

    自此,世人將七月十五視為孝親與超度的重要日子,稱為盂蘭盆節。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孝道並不因生死而中斷,子女仍可透過布施、供養與修善,將功德迴向親人,令其離苦得安。這也是佛教對「孝」最深刻的詮釋。

    盂蘭盆的精神並不限於超度親人,更提醒世人對一切眾生懷抱悲憫之心。佛經有云「眾生皆苦」,人道雖然較餓鬼道舒適一些,有各種吃喝玩樂的享受,但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之苦。很多人即使美食佳餚當前,心裏依然充滿各種煩惱,身體亦有各種病痛,無論貧富皆有各自的苦。七月的避忌習俗,正是文化上對人們的提醒,讓世人謹記敬畏天地、謹言慎行、多體諒及幫助其他眾生。就像目連尊者一樣,惦記親人及一切眾生之苦,多做功德並迴向給親人及有需要之眾生。

   著名玄學家李丞責博士逢星期一為讀者解答風水玄學問題;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標題請註明「頭條日報專欄讀者發問」,李丞責博士會抽籤回覆。
李丞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