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國補」亂象叢生 | 北漂見聞

  2025年已過去大半,內地至今仍深陷通縮泥潭。筆者早前專欄曾分享過,各地方政府陸續向民眾派發消費券,以「國家補貼」(以下簡稱「國補」)形式鼓勵民眾消費。

  近日,部分地方政府審計部門披露顯示,上述國補竟存在諸多違規現象。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騙補、濫用資金等,涉及總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2024年補貼總規模3000億元的0.04%。

  違規個案的規模佔比雖不高,但方式卻五花八門,更何況涉及的都是公帑,可謂觸目驚心。筆者綜合相關案例,將違規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將商品價格刻意抬高。代表案例為重慶市2個區3間零售商,在參與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活動時將一些商品加價;河北省亦揭露有3間家電企業在活動期間的銷售價格,均高於此前3至5個月的價格。這些做法均影響了補貼政策的效果,使得老百姓未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

  第二類主要表現為虛構交易。黑龍江省指,當地個別生產企業夥同4個縣12間經銷商,以「零元購」為招徠,與農戶串通編造虛假家電購買紀錄,騙取補貼資金;重慶市亦有8個區15間經銷商,通過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等方式,協助顧客獲得或套取補貼。

  第三類涉及補貼審核不嚴的情況。河北省表示,當地石家莊、滄州、邢臺等9市相關部門把關不力,導致補貼發放予不符合資格者,或重複發放予個別對象;山東省同樣發現,因審核不嚴,出現向報廢不符合補貼政策要求的67名購車者,違規發放汽車置換更新補貼。

  第四類是在涉及國補產品銷售中的「貨不對辦」。例如,重慶13個縣部分經銷商通過以舊機、樣辦機、劣質農機等方式以次充好,騙取補貼資金;湖南亦有汽車置換、農機報廢更新等領域補貼涉及上述違規。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