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諾 - 山巔上音樂與歷史的迴響 | 任意行

  山頂明德醫院二戰時期被轟炸97次,見證過烽火歲月,垂誼樂社以《勇德彌韻》為題,在這座古蹟醫院舉行室樂會,以4把提琴織就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琴音中流淌着對抗戰犧牲者的深刻緬懷。

  浦賽爾《狄多與依尼阿斯》序曲響起,大提琴聲交織出巴洛克時期的悲愴,卻奇妙地與香港抗日時期的悲壯歷史產生共振。當狄多的哀歌緩緩展開,李垂誼的獨奏如泣如訴,每個裝飾音都像是對逝去英雄的輕聲呼喚。特別令人動容的是,音樂家刻意放慢了哀歌的節奏,讓每個音符都承載着歷史的重量,彷彿在太平山巔為英靈立起一座無形但有聲的紀念碑。

  浦羅哥菲夫《F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的快板章節,展現了音樂敘事的另一種維度。3位年輕音樂家以充滿張力的演奏,再現了戰爭年代的緊張與抗爭。急促的弓法交錯間,彷彿重現游擊隊員在山林間穿梭的身影;突然迸發的強音,恰似夜空中炸響的警示槍聲。

  音樂會最精妙的一筆,是將巴赫《D大調第三管弦組曲》的詠嘆調安排在終章。當那首世人熟悉的「G弦上的詠嘆」在山巔響起,4把提琴以極簡的編制呈現出驚人的感染力。音樂家們選擇用最樸素的處理方式,讓旋律自然流淌,彷彿烈士精神如巴赫的音樂般超越時代,永恆迴響。

  這場音樂會最動人之處,是李垂誼與年輕音樂家以弦樂構築了一座聲音的橋樑,連接着過去與現在。當最後一個音符隨山風消散,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紀念不是重溫苦難,而是讓勇氣在藝術中獲得永生。

張諾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