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阿茲海默症——科研和大眾化新藥的距離

上週四(10月2日),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一種遺傳變異「TREM2 H157Y」會顯著增加中國人群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認知障礙症,估計有60-70%的認知障礙症(前稱老年癡呆症)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近年所知,阿茲海默症和遺傳基因關係密切,若父或母患有此病,子女患上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這次是首次具體證實某種遺傳變異會增加阿茲海黙症,亦即間接增加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在科學上來說,絕對是一大成就。但對一般市民(尤其已拿樂悠卡或正向兩蚊車進發者)來說,我管你什麼基因變異,最重要是一旦我患上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有藥可治嗎?

科大這次研究的成果,正好說明一個現實問題:科研上的突破,和小市民有藥可用之間的距離。

領導這次研究的科大校長、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表示,「突破」之後希望繼續做追蹤研究,更了解如何利用血液中的「生物標誌物」追蹤疾病,並希望今次研究可為開發藥物提供科學基礎。

其實,現時阿茲海默症並非無藥可治。根據我每天接觸不同醫生、藥廠所得的資訊,以往未有藥物可治療阿茲海默症時,患者通常病發七年後,病情會惡化至完全喪失自理能力。但近年已有新藥,是一種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可針對性辨認腦內類澱粉樣蛋白,由免疫系統將致病源類澱粉樣蛋白清除,達至將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治本」的效果。

和大部分複雜的疾病一樣,藥有了,但相當昂貴。藥貴,且必須經醫生處方及指導下使用,而醫生費也貴。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即使有了新藥,如何令藥價及醫療費用處於一個市民可用的水平,才是學問。當然,科研是第一步,希望有日後可開發出新藥並有解決價格問題的良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