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醫生不為人知的職業風險|施卿卿博士

上次我們提到醫生一方面享有健康管理方面的優勢,但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一些只有醫療行業才有的職業風險。這次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醫生的職業風險。

醫生首先要面對的是生物性暴露,也就是病原體暴露的風險,相信這個大家都不陌生。每當發生新發傳染病時,醫護都是首當其沖,比如20年前的SARS,還有5年前的新冠疫情。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天職,但在救治某些病患時常常由於對新病原體知之甚少而防護不到位,導致不少醫護人員因此被感染甚至犧牲。此外,由於醫護人員經常要進行針刺等一些有創傷性的操作,當其自身有傷口或被操作器械誤傷時就容易感染肝炎病毒、愛滋病病毒。而呼吸科醫生感染結核病的風險也遠高於普通人群。

其次是化學性暴露的風險。化學性暴露常見的有消毒劑與麻醉廢氣,消毒劑會導致哮喘風險增加,病理科採用的甲醛等會導致患白血病的風險增高,麻醉廢氣會導致手術室醫生肝病風險增加。另外還抗腫瘤藥物暴露會導致化療配藥人員流產率明顯上升。

再有就是物理性暴露的風險,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輻射暴露。進行輻射操作的介入放射科醫生、骨科醫生、消化內鏡科醫生由於長時間的輻射暴露,其腫瘤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同時介入放射科醫生患白內障風險更高。我之前提及的從事骨科的同學和消化內鏡的師姐很可能就是受輻射影響而患病。另外常年進行手術的醫生由於經常要低頭工作,導致外科醫生頸椎病患病率相當之高。

最後就是心理性暴露的風險。不少醫生尤其是急症室醫生由於經常接診危急重症,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病患或其親友的語言暴力甚至是身體攻擊。由於各地的法律法規不一樣以及巿民的素養不同,因此各地的醫生在這一方面的風險也不同,總體而言香港醫生在這一方面的風險較低。但由於醫生治療的病患可能涉及一些極端事件,導致醫生群體患創傷後應激障礙、職業倦怠與抑鬱患病率高於普通人群。

上述種種,不同科別的醫生所面對的風險是不同的,其中職業暴露風險最高的是介入放射科和急診科,其次是麻醉科、外科、病理/檢驗科以及腫瘤科,而風險最低的則是家庭醫學科和中醫科,後者的全因死亡率較普通人群為低。但是即使是作為職業暴露風險最低的中醫來說,仍然需要面對一種所有醫生都無法回避的職業暴露,那就是“病氣”。

“病氣”聽起來很玄幻,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想一想,當你被家人或同事傳染了感冒,其實就是一種病氣的傳遞。當然現在的你可以說是被細菌病毒傳染了,但是在幾百年前,當尚未有顯微鏡、當細菌病毒尚未被發現時,人們就把它看做是“病氣”。再想想,當你去醫院探望病人時,除了會聞到消毒水的味道,通常還夾雜著一股令人不太舒服的味道,那也是“病氣”,是病患身上散發出來的一種與疾病相關的味道。這些都是較為明顯的可以感受得到的病氣,如果有科研人士有意在這一方面深入研究,相信是可以查到患者身上散發出來的具體物質是什麼。實際上還有一些常人完全感受不到的病氣。比如說當我把脈時會感受到,有明顯炎症的患者他的某一個部位脈像是燙手的,腫瘤患者的脈象常會有刺手的感覺等等,而某些患者做針灸治療時病氣會更明顯地散發出來。短時間接觸病氣當然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自身體質較弱、正氣不足,又長年累月地接觸病氣,那就很容易受病氣影響而患病。因此,以前的中醫都要每日練功強身健體長養正氣,以保護自己不受病氣侵襲。

除此之外,醫生普遍還要面對的一個職業風險就是專業失誤。所有醫生的初心都是希望能夠做到零失誤治好每一個患者,但是由於受經驗、能力水平等所限,有時醫生也難免出錯。實際上就算現在醫學如此昌明,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診誤治率,所幸大部分並未造成嚴重後果。救死扶傷之餘如何無差錯地度過自己的職業生涯,是所有的醫生都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因此所有醫生都需要購買一項其它許多行業都沒有的保險:專業責任保險。

瞭解完醫生這個高尚的職業下隱藏的風險,回到巿民最關心的健康問題。醫護人員面對這麼多普通人群沒有的風險之餘,總體的平均壽命仍然高於普通人群,主要是得益於良好的習慣:包括持續的運動鍛練、控制體重、定期體檢,早期發現並治療疾病,而這些都是值得追求健康長壽的巿民學習的。同時,也提醒那些需照顧長期病患且自身體質欠佳者,必須為自己留一點時間做運動,以提升自己的正氣免受病氣影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