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豆中之王|大豆助預防骨質疏鬆、心腦血管病(附清代名醫食療方)

大豆由於營養豐富而被譽為「豆中之王」。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素食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且大豆裏面所含的氨基酸比較全面,特別是富含賴氨酸,正好可以補充穀類食物賴氨酸不足的缺陷,因此中國人一向穀豆混食,可以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

大豆含有豐富的鈣、磷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可以促進兒童骨骼發育、預防老人骨質疏鬆。大豆含鐵較多且易吸收,對生長發育的小孩及缺鐵性貧血的病人有益。大豆尚含有異黃酮,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是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健康食品。

大豆根據顏色不同有黃豆、黑豆之分,兩者的營養成分基本相似,但對中醫而言二者功效有所不同。黃豆性平味甘,入脾經、胃經、腎經和大腸經,健脾益氣,解毒排膿,利水消腫,寛中導滯,通利腸道。

黑豆同樣是性平味甘,入脾經和腎經,具有健脾補腎,養肝明目,活血解毒,袪風利水的功效。它的特點是善於解毒,但容易滯氣,小兒不適合多吃。《黃帝內經》說:「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穀豆」。黑豆色黑入腎,同時形狀像腎,是補腎的代表食物。

《本草綱目拾遺》言其「服之能益精補髓,壯力潤肌,髮白後黑,久則轉老為少,終其身無病」,對黑豆的補腎功效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所以很多烏髮美髮的藥方都用到了黑豆。

大豆不僅可作日常食物,還可以用於診斷和治療。對於一個懷疑肺痈的病人(也就是現在西醫所說的肺膿瘍),當他出現寒戰高熱,咳嗽,胸痛,咯吐大量腥臭濁痰甚至膿血痰,在古代沒有X光機可以透視檢查的情況下如何確診?古人用的方法就是讓病人嚼幾顆生黃豆,正常情況下會覺得黃豆有腥味者,而如果這個病人不覺得有腥味,結合他的症狀就可以診斷為肺癰。

大豆還可以作為中醫的一個重量標準。中醫對把脈有相當高的要求,會將指力分為三、六、九、十二菽及至骨五個層次,這個“菽”就是大豆,也就是第一層指力相當於三顆黃豆的重量,并依此類推。

在治療上,黃豆可用於治療瘡瘍癤腫,還可以解救各種中毒。神農本草經說:生大豆,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食療本草則說: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氣。

而清代名醫彭子益有一個非常簡便而有效的食療方「四豆飲」,用黃豆二十粒,黑豆、綠豆、白飯豆(就是眉豆)各十五粒煎服,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發熱及出疹。

大豆的功效卓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留意,雖然大豆導致的急性過敏反應比較少見,但大豆產生的食物不耐受反應則比較常見,在食物不耐受反應中豆類在各種食物中排名第四位、僅次於雞蛋、牛奶和小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