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精神科藥物|7個服藥迷思|容易上癮 影響失眠係咪真?

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常見情緒病,有時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但不少人對精神科藥物存有誤解,例如:服用精神科藥物會失眠?有嚴重副作用?容易上癮?與其道聽途說,不如先了解大眾對服藥有什麼誤解,一同拆解這些迷思的真假。

Photo by Health Business Weekly

精神病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一般是由於腦細胞出現病變引致腦傳遞物質失調。雖然心病還須心藥醫,但治療精神病除了可進行心理治療,藥物有助修復受損腦細胞及平衡腦傳遞物質失調的現象,因此需視乎病情和發病原因,配合藥物治療,以及一些非入侵性的腦部治療例如腦電盪治療、腦磁激治療等。

有部分人士因擔心被人輕看或被孤立而不願接受治療,但你並不孤單,政府於2015年公布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約有100萬人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情緒及精神問題並不罕見。除了害怕被標籤,也有些患者因擔心藥物上癮和副作用而抗拒服藥。

精神科藥物的7大迷思

迷思1:藥物具副作用
副作用出現的情況一般都比較溫和,亦有不少人完全不會感受到藥物的副作用。一般副作用為腸胃不適(例如食慾不振、作悶、飽滯、肚瀉)和容易疲勞,當出現副作用應與醫生商討,判斷副作用是否於可接受範圍內。一般出現時間較短暫,會在數星期內漸漸消退,如持續一段時間或無法忍受,屆時醫生或安排轉藥或停藥。

Photo by scmp.com

迷思2:長期服用藥物會上癮
用於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藥物,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s) 等藥物並不會造成上癮或倚賴。但如果突然停止用藥,可能會出現斷藥反應而產生不適症狀。
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醫生會建議隨時間推移減少劑量。此外,假如有成癮的個人或家族史,應與醫生商討,因為若長期服用屬於短暫性的抗焦慮藥物如鎮靜劑等,就有機會導致倚賴或上癮等問題。

迷思3:能自行到藥方配藥
精神科藥物種類繁多,當中部分是政府管制藥物,任何未經醫生處方而擁有或售賣均屬違法。不過,部分人士仍然會因為失眠、經常疲勞或情緒低落便自行到藥房購買安眠藥,甚至抗抑鬱劑等精神科藥物,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因為失眠或易疲勞有機會是生理上的疾病所致,而非單一的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腦神經系統毛病,心血管疾病或是荷爾蒙分泌失調等,亦可能是其他藥物的副作用,甚至是多樣原因所造成的現象,因此必須經醫生斷症,排除其他可能性,找出核心原因,治療根本問題。

Photo by Udn.com

曾有一名中年女士被失眠問題困擾了數月,她自行到藥房購買安眠藥。除了藥房售賣未經醫生處方的藥物會違犯,女士亦可能會因而耽誤病情。由於該女士沒有經醫生診症和監察服藥進度,安眠藥愈吃愈多,最後需服用更多安眠藥才能入睡。最終她在家人陪同下求醫,發現她因患甲狀腺分泌失調導致失眠和併發焦慮症,經醫生治療後情況大大改善。自行配藥十分危險,即使暫時改善症狀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必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業。

迷思4:藥物無效
有一些研究主張抗抑鬱藥物的成效是來自安慰劑效果(病人接受無效的治療,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但《時代雜誌》曾報道一項使用新興成長混合模式的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藥的表現比服用安慰劑好,不過患者必須經醫生診斷後才可服藥。 治療精神病除了服用藥物,也可能須配合心理輔導等非藥物治療方法,雙管齊下。

迷思5:藥物會改變性格
部分人誤以為服用精神科藥物會改變性格和行為,但藥物本身並不會改變自身的性格、個人興趣、目標等等。

迷思6:需要終身服藥
服藥時間會視乎患者的病情而調節,一般情況下,初發病建議服用九個月至一年不等。醫生會視乎情況調節劑量及服用時間,毋須擔心需要終身服藥。惟要注意切勿自行減藥並對醫生隱瞞,因會令醫生對治療成效誤解,因而對患者的病情產生錯誤理解及不適當地替病人調教藥物,後果可大可小。除此之外,亦記緊要遵照食藥時間。

Photo by Adobe Stock

迷思7:康復後仍要服藥
服藥時間的長短視乎病情及復發次數,當出現第二次或更多次病發後,便需要更長時間的藥物治療。而康復後會有一段鞏固期,讓大腦分泌平衡鞏固。

不過患者即使康復也應定期覆診,以了解康復進度,及早提供協助。如果風險評估低而病情穩定,則可以減少覆診次數。

服藥的注意事項

求診時,建議患者告知醫生詳細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藥物,以減少藥物間的不良反應。而在服藥期間,同時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規律、思想模式、抗壓技巧、睡眠衛生、均衡飲食、恆常運動、關係鞏固、建立興趣以及擴闊社交等。

精神科專科醫生—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心病還須心藥醫 : Facebook | YouTub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