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我們都愛說謊?病理性說謊不是病?

莎士比亞劇《終成眷屬》裡有著名引言:「沒有比誠實更加珍貴的遺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說謊。幸好,大多數人其實都傾向維持坦率和誠實的交流。誠實的溝通是社交互動的核心價值和人際關係的基石。如果我們都不坦承,交流就變得毫無意義。 

假如有人相信:每個人都會說謊,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非常年幼的孩子不會說謊。根特大學的Evelyne Debey研究指出,說謊的頻率在青春期是最高的,然後隨著人們進入成年期和老年期,說謊率便下降。因此,與其他年齡組相比,青少年撒謊得最多。

在 1990 年代,Bella DePaulo 針對一般人說謊的次數進行了研究。她要求參加者將他們在一周內進行的所有對話記錄在日記中。在日記內,人們被要求記下他們說的所有謊言。結果顯示,人們平均每天會說兩個謊言。然而,學者再次分析這些日記的時候,發現這些謊言的分佈並不均勻。大多數人不說謊或只說一個謊言,而少數人說了大部分謊言。

在另一項研究中,60% 的人報告說在一天中沒有說謊,另外 25% 的人每天說一至兩個謊言。約有 1% 的一小部分人每天會說多達20 個謊言。因此,我們社會中,的確有些人較誠實,而一小部分人說更多的謊言,並對謊言不負責,這些人有時被稱為「病態說謊者」。

我們說謊時,通常都有明確的誘因。說謊可以說是我們用來實現目標的工具。病態說謊者卻是無緣無故地說謊。他們的謊言覆蓋範圍廣而充滿詳盡的細節。而且,他們編造故事的衝動也好像是無法控制的。即使這種行為會傷害自己,例如因為撒謊而失去工作並破壞人際關係,但他們仍然不顧後果地繼續這樣做‌‌。雖然這情況在現實中實在令人困擾,然而,它並非一種在國際精神病學手冊(DSM-5 或 ICD-11)  中被列為官方認可的精神病。

雖然如此,根據過往關於病態說謊的研究發現,他們主要有三大共通點:

1. 過度說謊 

他們比大多數人說謊次數多,而且經常添加更多謊言來支持原本的謊言。謊言例子包括聲稱自己曾經獲得一些很高榮譽的獎狀,甚至訛稱仍然健在的家庭成員已經過世等。

2. 無緣無故說謊

大多數人會說謊目的是避免不愉快的後果。例如說因為交通問題而遲到,以掩飾自己睡過頭。但是病態說謊者在說出謊言時卻未必有明確動機,當真相大白時更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也置之不理。‌‌

3. 長期問題病理性謊言

通常都始於年輕,並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持續下去。

患抑鬱症的盧先生,剛面診時說自己的職業是空中服務員,隨後又說自己是一位男護士,之後突然消失了幾個月,出現時解釋自己參加了無國界醫生,覺得很有意義,但後來為了生計決定還是要投考政府工,更自稱在面試後直接被聘用成為一位AO,說話時字裏行間亦有點天馬行空……

Photo by Great Lakes Psychology Group

有人可能會問,病態說謊者可治療嗎?首先,這並不是一種認可的精神疾病,所以並沒有具醫學認證的治療方案可言,也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是先要了解為什麼他會不能自控地說謊,背後很大可能藏着千絲萬縷的複雜因素,無論是他的成長背景,自我形象, 壓力管理技巧,朋輩影響,情緒問題等亦可能導致這種現象的形成,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作一個全面的心理評估。

有調查顯示,即使他們選擇接受治療,過程也會困難重重,因為病態說謊者無法控制他們的謊言,更可能會不經不覺間對治療師說謊,以致影響整個治療進度。畢竟所有的治療都是取決於患者的需求以及他們在治療期間的反應。因此,找到一位合資格並經驗豐富的治療師,是處理問題的關鍵。‌無論如何,通過時間和努力,病態說謊者亦可以減少他們說謊的行為,減低對自己和親友的影響和傷害。

精神科專科醫生 — 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心病還須心藥醫 : Facebook | YouTube Channel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