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全運會推動灣區邁向一體化 | 安業興邦

過去半個月讓廣大市民看得熱血沸騰的運動盛事第十五屆全運會,日前正式落幕,這場橫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體壇盛事,無論在場館親身觀戰,還是在家收看現場直播,都令廣大市民熱血沸騰。搏盡無悔的每一位運動員,充分發揮了尊重對手,團隊合作,勝不驕敗不餒的體育精神。今年港隊派出歷來最龐大代表團,602名運動員競逐28個項目,最終毫無懸念刷新歷屆最佳紀錄,共奪得九金、兩銀、八銅的佳績。

  堪稱香港「世一」的何詩蓓不負眾望,她精湛的泳術和頑強的鬥志令全港市民引以為傲;單車「女神」李思穎、梁穎儀和何甄陶在比賽中發揮水準,為香港摘下兩面金牌;李思穎更在粵港澳全運創造單屆三金的歷史!三項鐵人混合接力賽的奧斯卡、Robin Bent Edvin Thomas Elg、韋祺和彭詩雅不懼艱辛,挑戰體能極限;我們的驕傲花劍運動員張家朗鬥到最後一刻,是品德也是智慧的表現。網球「一哥」黃澤林開出九球Ace兼五次破發的場面,令人記憶猶新。手球隊員幾近全部辭職專心備戰,最終創下港隊新高都讓人深受感動。當然還有眾多運動員在個人專長的運動項目中,日以繼夜地、不懈努力地付出,他們的拼勁得到全香港市民支持,我們深感驕傲。

  香港今次首次成為全運會主辦城市之一,不僅運動員的表現令人鼓舞,更代表香港在國家體育發展版圖中的角色漸趨重要。廣東、香港、澳門聯合舉辦全運會的經驗,是對跨境協作的一次突破嘗試,也讓人看到大灣區具備長遠承辦國際體育盛事的潛力,甚至可逐步邁向奧運級別。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亦稱讚:「十五運會的組織工作非常出色,希望未來大灣區能爭取更多國際體育賽事。」

  更值得深入觀察的是,體育作為跨地域共通語言,正助推大灣區居民情感與身份的「深度融合」。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因外形可愛被網民暱稱為「大灣雞」,進一步以廣東地道家常菜引出「白切雞」、「豉油雞」等網絡梗,意外成為文化焦點。這些戲謔之語,實則反映着大灣區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凝聚力。

  隨着「一站式」查驗通道的便利化,三地人員交流日益頻繁,從體育到生活,再到文化層面,大灣區的融合正以細水長流之勢自然生成。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把這種「體育外交」轉化為持續的制度化合作,令大灣區不僅在賽場上並肩,更能在制度與價值層面上,形成一種開放、互信、共融的新區域文化,我非常期待下一次大灣區的體育文化盛事!

曾安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