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二次安檢(一) | 北漂見聞
經常北上的港人,對於內地的安檢一定不會陌生。不管是地鐵、火車或機場,入閘或進入大門前,人必須通過一道安檢門,而隨身包裹無論大細則均要過機。
該措施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目的在於加強當地地鐵安保。誰料其後卻一發不可收拾,在全國各地的地鐵站開始推行,隨後擴展至火車站及機場的大門口,逐漸成為當局「維穩」的常規動作。
安檢的有效性姑且不談,但其對日常交通出行效率的影響卻顯而易見。尤其是人流高峰時期,地鐵入閘、火車進站都要用多幾倍甚至幾十倍時間;為了排除危險,讓所有乘客擠塞在閘口,排成長長的人龍等待安檢,又帶來了新的安全隱患。因此,坊間對安檢是否有必要一直存疑。
有意思的是,不知從何時起,內地許多火車站逐漸開始實行「二次安檢」。即乘車在已完成首次安檢並進入火車站後,於臨上車前在檢票口被要求再次接受安檢。例如,近期正在大灣區如火如荼進行的第十五屆全運會,筆者近期前往高鐵站時就發現,期間所有前往廣州和深圳的列車,都實行了該做法,前往兩地的乘客不得不用上比原本更多的時間才能順利上車。
據筆者觀察,「二次安檢」最初被用於在特定時期進入特定目的地,例如每年「全國兩會」期間前往北京,或夏季前往秦皇島(中共高級幹部每年會在當地的北戴河舉行非正式會議)的列車,以配合非常時期特殊安保需要。然而,這種「非常措施」似乎亦變得越來越「平常」,每逢有重大活動都會採取,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2023年西安中亞峰會期間等。不知未來需要「二次安檢」的名單會否越來越長?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