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十五五」中的香港角色 | 安業興邦
                    中共中央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在北京勝利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十五五」規劃建議,為國家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擘畫新藍圖。去年中央定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崇高目標,「十五五」時期正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香港若能發揮優勢,對接助力,不僅能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還可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台階。
  要讀懂「十五五」規劃建議,須放在當下的現實大背景下審視。過去大半年,國際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全球格局深度重組,關稅戰、貿易戰此起彼落,封鎖、制裁和所謂「去風險化」的脫鈎斷鏈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科技自主自立」成為「十五五」的關鍵詞,以降低一旦外部斷供的風險。在這場全球經濟再布局的博弈之中,香港這座連接東西的橋樑,反而更具戰略價值——包括肩負起「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關鍵槓桿角色。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樞紐與專業服務高地,亦是全球最成熟的法治型營商環境之一。若說「科技自主」是內地的長遠之路,那麼「鏈上協同」正是香港可以即時出力之處。部分跨國企業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部署把生產線遷往東南亞或印度,但關鍵零件、設計與資金仍與中國緊密相連,香港正可成為這條「中間供應鏈」的協調節點,以具備全球視野與管理能力的強大中介平台角色,一條龍整合原料、物流、資訊、金融及法規。這正是香港的顯著獨特優勢所在。
  此外,「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若能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更全面協助中資企業「走出去」,在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國家建立穩定的貿易與物流網絡,必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經貿樞紐的地位,並為國家拓展國際循環開闢更廣闊的道路。
  事實上,港府已開始行動。自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打造「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以來,相關部門與機構已多方推進,從研究「鐵、海、陸、江」立體聯運體系,到優化跨境貿易服務與金融配套,務求讓香港成為「雙循環」格局中的重要樞紐。與此同時,當局積極吸引境外企業來港設立總部,去年便收穫超過1400間,其中逾300間來自內地。 
  當今國際形勢波譎雲詭,供應鏈政治化、斷裂化勢將常態化,希望香港能成功構建成「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協助內地維繫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同時鞏固自身「超級聯繫人」的定位。這不僅是經濟機遇,更是歷史使命。
曾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