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勁 - 標本同治 遏止惡化 全方位抗擊脂肪肝 | 中大說中醫

脂肪肝初期症狀不明顯,逾半患者的肝酵素正常,往往易被忽視。長期脂肪肝更可大大增加肝炎、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癌的風險,故宜盡早介入治療,務求全面防患及阻止病情惡化。
文:劉昭勁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增纖維化及癌變風險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簡稱脂肪肝)是現時香港最常見的慢性肝病,約四分一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單純脂肪肝的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一半患者的肝酵素正常,病情容易被忽視。脂肪肝同時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症等密切相關。長期脂肪肝有機會形成脂肪性肝炎,容易進一步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
中醫角度認為,肝主疏泄,即負責調節全身氣的運動,須保持舒暢條達;脾主升清、運化,即脾負責將飲食的精微、津液上輸,轉化為氣血,繼而營養全身。脂肪肝的發病多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痰、濁、瘀積於肝而引起。中醫診斷稱為「肝癖」,又名「肝痞」。
中醫藥改善多種症狀
中醫進行臨床診治時會透過望聞問切了解個別患者病情,參考西醫檢查結果,針對患者肝氣鬱滯、肝膽濕熱、肝陰不足、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等不同的情況,設計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根據研究顯示,連續中醫治療可有助改善患者脅肋脹痛、腹脹、胃脘脹悶、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口乾口苦、大便異常等各種臨床症狀,並可改善肝功能,調節血糖、血脂水平,預防及改善早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治療以外,患者日常須注意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堅持足夠帶氧運動。研究顯示,持續以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如同時配合中醫治療,效果更明顯。
為預防肝病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脂肪肝患者應該重視日常的病情監控並配合針對性的中西醫治療。針對脂肪肝的理想中西醫配合治療,應該一方面有西醫的診治及定期檢查,另一方面給予合適的中醫治療,調整臟腑功能,保護肝功能,避免慢性脂肪性肝炎引起的肝臟損傷,預防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和發展。
•脂肪肝辨證分型•
根據國內擬定的《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診療方案》,可分為以下常見的辨證分型:
1. 肝鬱脾虛、痰濕阻滯
常見症狀:肝區不適,易疲倦,頭身困重,嗜臥乏力,胸脘痞悶,厭食油膩,口黏不渴,便稀不爽,尿黃。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治法:疏肝健脾,化濕活血。
2. 肝膽濕熱、痰阻血瘀
常見症狀:肝脅脹痛,觸痛明顯而拒按,或牽引肩背,伴納呆惡心,厭食油膩,口乾口苦,腹脹少尿,或有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活血,祛濕清熱。
3. 肝陰不足、濕鬱血瘀
常見症狀:肝區不適,脅肋隱痛,甚至脅下腫塊,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口乾咽燥,心中煩熱,兩目乾澀,頭暈目眩,易疲倦。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脈弦細數。
治法:祛濕化瘀,滋補肝陰。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註冊中醫師
劉昭勁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