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諾 - 從街頭到穹頂:一場以勇氣織就的馬戲詩篇 | 任意行

當幾米畫筆下那抹憂鬱而溫暖的色調,遇見林懷民凝練如詩的舞台語言,在台灣FOCASA馬戲團巨型帳篷內綻放成漫天星光時,我終於明白——這不僅是一場馬戲表演,而是一封寫給所有追夢者的情書。
林懷民與幾米,一位現代舞大師,一位繪本巨匠,不約而同地選擇將目光投向這群雜技少年。林懷民自雲門隱退後重披戰袍,不是為了再造傳奇,而是以他洞徹世事的雙眼,看見了街頭少年眼中未熄的火燄。他像慈父般牽起FOCASA創辦人林智偉的手,將昔日只能在綜藝節目擔當替身、在夜市街頭討生活的雜技人,一步步引領至藝術殿堂。那不只是技術的傳授,更是靈魂的點醒——當林智偉有機會在雲門舞集《九歌》中肩負舞者,他扛起的不止是舞者自身的重量,而是整個台灣馬戲的未來。
幾米則慷慨開啟他珍藏30年的繪本寶庫,讓那些從未面世的畫作在帳篷穹頂獲得新生。他的畫永遠帶着淡淡的哀愁,卻總在角落藏着一盞微光,恰如FOCASA成團的故事——從銀行負債數千萬到3萬張門票瞬間售罄,從颱風摧毀帳篷到7場演出全部滿座。那些畫中獨自面對世界的男孩,終於在馬戲舞台上找到了他的100次勇敢。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最動人之處,在於它徹底顛覆了傳統馬戲的喧囂浮誇。沒有猛獸嘶吼,沒有華麗噱頭,取而代之的是在莫札特樂聲中優雅旋轉的光環,是在蕭士塔高維契音符上如詩飄浮的椅陣。當表演者化身視障女子,在彩繪海浪般的椅列上尋找平衡,我看見的不再是雜技,而是用身體寫就的寓言。林懷民說得真切:「我只想讓觀眾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廉價的笑聲,而是靈魂被美觸動時,自然綻放的微笑。
FOCASA馬戲團的奇蹟,讓我和觀眾見證:藝術最純粹的樣貌,從來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它可以是街頭少年省吃儉用買下的第一個帳篷,可以是颱風過後重新立起的勇氣,更可以是林懷民與幾米這兩棵參天大樹,為年輕幼苗撐起的一片天空。他們用15年光陰證明,馬戲不止是技巧的堆疊,更是生命的修行——那些清晨5點到夜晚9點的訓練,那輛承載幾個表演者穩穩前行的雜技單車,都是修行路上最美的姿態。
如今,這朵從台灣土壤綻放的馬戲之花即將飄洋過海,於2026年3月香港藝術節與香港人見面,由帳篷轉移至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舞台,幾米的畫作如夢似幻地流轉,大家都將成為那個尋找勇氣的男孩——在高空鋼索上學習信任,在旋轉光環中感受自由,在如潮掌聲中明白:原來藝術最深的魔力,就是讓我們記得如何做回那個單純會笑、會感動的孩子。
林懷民78歲的微笑裏,藏着對這群年輕人最深的祝福:「繼續成長,但永不變老。」這何嘗不是對所有觀眾的期許?在FOCASA編織的童話世界裏,我們都是那個勇敢的男孩,為了學懂手倒立,在台下觀眾齊齊高喊100次打氣聲中,完成屬於自己不倒的手倒立。
張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