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預製菜風波(二) | 北漂見聞

內地餐飲業的預製菜風波,一方面反映經營者的成本壓力,同時亦是一場商業誠信的考驗。食肆若使用預製菜應如實披露,等消費者自行判斷並選擇是否光顧,而不是遮遮掩掩,甚至失實宣傳。
政府在此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既要推動制訂標準,也要擔當監管角色。好在內地當局正在積極跟進。據內地傳媒報道,國家衞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上述《標準》將對預製菜作出定義,並規範預製菜的分類、原料、加工工藝、貯存運輸及檢驗方法等,以確保食品安全。日後,食肆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均將強制披露。
事實上,「預製」並非新鮮商業概念,亦不是餐飲業獨有。其他典型例子,要屬資訊科技業。可能許多讀者對該領域經典的三層服務模式,即:基建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都略有所聞。
三層模式中的基建層(I)同平台層(P)均可簡單理解為不同程度的預製,其中I的預製程度低於P。而市面上大部分面向消費者的網絡服務,例如社交工具WhatsApp、串流媒體Netflix、叫車平台Uber等,均屬於服務層(S),即他們並無基建(I)或平台(P)開發能力,需要向供應商購買,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成服務(S)出售。這就相當於食肆從供應商處購入不同程度的預製菜包,再加工成菜品端上餐桌。
有意思的是,資訊科技行業早期為解釋清楚三層服務模式的概念,用得較多的即為餐廳的例子。由此可見,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不乏共性,「預製」或許是經濟越來越發達情況下,行業分工更細緻的必然趨勢。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