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坤 - 寬以待人|氣定乾坤

相信大家也聽過這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胸懷。」之所以說起法國大文豪雨果的這句傳世名言,是因為早在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宣布,每年的11月16日定為「國際寬容日」,旨在強調應通過普及寬容方面的教育,使人們平等、和諧、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與其他許多「普天同慶」的節日相比,「國際寬容日」的知名度顯然有些遜色,不過千百年來,古今中外都傳頌着許多關於「寬容」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代,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天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清朝時期,相傳大臣張英位於安徽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因建屋爭地而起衝突,張家倚仗「朝中有人、位高權重」,修書一封要求張英出面;豈料張英閱畢即復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詩明理,遂主動退讓三尺,鄰居見狀亦深感慚愧,同樣退讓三尺。這就是當地著名的「六尺巷」由來。

1990年2月,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被囚禁27年之後終於重獲自由,正當外界擔心一場「復仇」不可避免時,曼德拉卻選擇了寬容與和解。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三則小故事從歷史中走來,依然生動鮮活,詮釋了寬容二字的「修身、齊家、治國」智慧;溫故知新,在世事紛擾的當今時代,在人類努力邁向可持續發展的路途上,更顯高尚、珍貴。

寬容,不是毫無底線、黑白不分的縱容,而是接納差異、和而不同;是尊重、理解與欣賞。由此產生的將是和諧、共融、多元——這正是一個社會成熟、進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或者,我們可嘗試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不完美。「國際寬容日」只有一天,但心存厚道、寬以待人,卻是每天的修煉。

楊松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