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貧窮解咒|無名指

我這一代人,童年時都被長輩恐嚇過:「唔努力讀書,大個咗做乞兒!」那些年,貧窮是最大的詛咒,幾乎等於永不翻身。

最近政府公佈了一項「擺脫跨代貧窮」計劃,為弱勢初中生配對義務「友師」,以他們的見識,幫學生擴闊眼界,訂立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計劃既有一萬元現金津貼,又有友師傳授經驗,兩全其美。《Poor Economics》一書說,貧窮並不止缺錢,更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在美好世界裏,年輕人遇到一個人生導師,命運就有機會扭轉。

不過,有輿論批評計劃只有二千個名額太少,加上要用一年時間進行,意味着近十萬名弱勢學生未能短期內受惠。這種「幫得一個得一個」的心態,似乎像社福機構多於政府。

很多人認為跨代貧窮的原因是「窮人思維」,生活朝不保夕,危機感強,容易變得短視。對窮人來說,「以知識改變命運」回報太慢,不如眼前的麵包來得實際,因此也不排除有些年輕人,會重視一萬元資助多於友師輔導。《Poor Economics》認為,各國扶貧成效不彰,因為政府不了解窮人情況,未能對症下藥。若從宏觀角度出發,貧窮是社會問題,和政府政策密不可分。譬如說,社會持續出現貧富懸殊現象,就是經濟政策及相關機制出了問題。真正要脫貧,除了用社福機構的思維,更要有效制定政策和機制。

扶貧,只是開始;滅貧,才是目標。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