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時代——投票率代表甚麼?

  這個星期日的立法會選舉將會是新選舉制度實行後的首場選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實際意義。今屆地區直選有不少新鮮面孔,雖然陌生,但作為市民,我們也有責任了解選區內每個候選人的履歷政綱,然後選一個心儀的。
  新制度杜絕了「攬炒派」份子,議會差不多篤定由愛國(也許加上幾個溫和民主派)人士控制,所以很多人反而關注今屆的投票率。在這問題上我並不敢樂觀,因為根據歷屆的數據,有六成選民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若他們為表示抗議或根本沒有他們願意選的人而不投票,投票率便會很糟。
  投票率一般被視為一個地方的公民意識指標,也可以反映市民對選舉制度的信任程度。所以這次選舉政府方面不敢怠慢,司長局長們紛紛四出催谷投票,有些更粉墨登場,如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扮候選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演出短劇等,姑勿論效果如何,都是拉近官民距離,表現政府親和力的好點子。
  你未必同意中央大員說這次選舉「熱火朝天」,但某幾個競選論壇又的確火花四濺,而且雙方都是建制派的人。我認識一位文質彬彬的候選人,原來罵起人來,可以這麼兇,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不過,我們為政府擔心投票率也許是自作多情了。特首最近公開說投率票高低不代表甚麼,低投票率可能只是顯示政府公信力高,市民沒有強烈訴求去監察它而已。原來投票率可以這樣解讀,這回又長知識了。
楊立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