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火相傳——產業思維

  東京奧運曲終人散,香港代表隊取得創紀錄的佳績,一金二銀三銅,實在可喜可賀!香港今次向世界證明彈丸之地亦可發展體育事業。至於能否成為有經濟貢獻的產業,就要看看我們能否把握契機。
  第一點是先要有商業營運的視野。以馬拉松為例,渣打馬拉松舉辦多年不僅是本地年度體育盛事,從人數和國家參與的倍增及後衍生不同的長跑賽事,引入如嘉年華的模式,商戶的參與,就已展現其發展商機。如獲得政府更多支持,吸引到更多商業機構參與,就能擴展規模成為國際盛事。成就的不僅是本港體育界,甚至是國際體育以至旅遊界,刺激本地經濟。
  還有是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奧運期間看到有網民號召讚好及追蹤運動員的社交媒體帳號,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讓商業機構看到運動員的宣傳價值。我前文亦有提及過,運動員對產品的推廣價值。只要有足夠的社交媒體影響力,就能提升運動員的商業價值,既為運動員提供更多曝光率與收入,對商業機構及對推廣運動亦是雙贏局面。
  體育產業系統,不能忽略退役運動員的未來出路。香港體育界一直未受重視的原因,某程度上是現役及退役運動員的生計問題。今屆奧運我們看到不少全職運動員為有更好成績而選擇放棄學業,觀乎全職運動員短暫的體育生涯,政府及商界又有否足夠支援?我認為運動員的堅毅精神與國外比賽所獲得的國際視野,是優秀員工的重要質素。讓全職運動員有更多出路與發展,就能令整個體育界生態系統更加健康。
陞域集團主席
鄧耀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