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見聞——一馬一城之宿遷印象(三)

  筆者此前的專欄中提到,宿遷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僅有不足35年。翻查統計數據,2019年宿遷的GDP規模剛過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江蘇省十三個城市中墊底,連排名前兩名的蘇州(1.9萬億元)和南京(1.4萬億元)的零頭都不夠。
  考慮到江蘇作為內地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宿遷即使GDP在省內排名最後,3000億元的規模已足夠讓其輕鬆位列全國百强城市(2019年排名第67位)。放在廣東省內,宿遷的GDP可在21個城市中排名第8位左右,與茂名市的規模相當。
  近年來筆者已習慣每到一個陌生城市,都會去行下當地的市中心商業區或大型商場。幾日的觀察所見,宿遷雖然托京東集團的福,電子商務非常發達,但整體上仍是偏安一隅的狀態,與現代都市文明若即若離。
  一方面,宿遷的食肆和實體零售鋪頭基本都是「本地姜」,除了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國際品牌外,全國性連鎖品牌反倒很少入駐,近年一些全國知名的所謂「網紅」品牌(例如XX茶、XX咖啡)亦欠奉。另一方面,內地互聯網時代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共享單車、掃碼支付和網購,該地不久前只佔了後兩樣,其高鐵站直到2019年末先至落成,而共享單車則至今仍未有覆蓋。
  無共享單車,讓生活在大城市的筆者初到貴地略有不慣,出門在外除了行路唯有「打的」。有意思的是,當地人出行基本都靠電單車,冬去春來仍有幾分寒意之際,仍能看到幾乎所有電單車駕駛座前都裝了一層厚厚的擋風被,於是這些電單車在路上看起來像一條條「行走的棉被」,停放電單車的場所,一眼望去更好似一個個「曬被場」,頗為滑稽。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