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無疆界系列(六)——萬通集團廖錦興 屋邨仔的拼搏故事

今期專訪的城大EMBA校友廖錦興博士(Bobby),是窮家小子力爭上游的典型「獅子山下」奮鬥故事。於筲箕灣公屋長大、童年時一家6口迫在一個狹小單位生活的Bobby,中學畢業後曾於不同行業任職,後來因為在貿易公司負責打單,接觸到塑料工業的訂單,毅然與胞兄在1990年自立門戶,成立一間小型塑膠材料貿易公司,他為了生存而努力掙扎,曾經歷每日「朝7晚11」工作、經常隻身北上懇求生意的拼搏階段;經過多年奮鬥後,取得多間大型國際品牌的訂單,目前更於內地9個省市設立分支機構,並與德國企業合資於馬來西亞建立廠房,將業務由塑膠製造業拓展至建築行業。
  這名「公屋仔」的發迹故事,讓他於2009年獲得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頒發的「香港青年工業家獎」,但他得獎後未有停下腳步,認為需要汲收更多知識,才能引領公司應對時代轉變,因此成為了城大EMBA的學生,之後再攻讀城大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更於公餘時貢獻母校,以導師身份與城大學生分享創業經歷,協助他們探索職業方向。
  與年輕人交流的過程中,Bobby最難忘的,是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的迷失感。面對「失落的一代」,他經常將自己如何從「一無所有」、到打拼出塑料王國的經歷與他們分享,認為只要秉持不怕艱辛、全力拼搏的精神,即使「時代不同」,只要「精神依舊」,定能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廖: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王:城市大學EMBA課程總監王澤森博士
徐:視野無疆界系列統籌徐燦傑 (Prof J )
劉:頭條日報廣告部業務總監劉孟輝(Jacky)

徐:貴公司憑藉創新精神,成立30年以來不斷轉型升級,由純原材料供應商,升級至提供項目管理等高增值業務。閣下的管理哲學或經營理念的座右銘是甚麼?未來還有甚麼發展大計?
廖:最重要懂得利用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在每一個行業中,令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都與競爭對手有明顯區別,捕捉行業痛點,以取得競爭優勢。

王:你攻讀城大EMBA後,再取得城大工商管理博士,看來對城大有深厚感情。如果要總結在課程中最難忘的部分,你認為會是甚麼?
廖:回想在2009年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後,有感公司業務發展日漸成熟,自己需要汲取更多知識,才能帶領公司應對時代轉變,不過當時對選修甚麼科目沒有很深概念,於是在機緣巧合下,由朋友介紹我報讀城大EMBA課程。由於城大EMBA課程以互動形式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教授和講師們更會視每一位學員為學習夥伴,讓學員可坦誠地與老師交流,對我的學習帶來很大幫助。
一個課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建基於教授的質素,我最難忘是當初在一個看似中學校舍的課室內,遇上深不可測的周南教授,他負責的市場營銷課程,利用《道德經》思想作主軸,以中國傳統文化解讀企業營銷及商業行為,令全班13位同學都有一種在山林中遇到智者的感覺,讓我們獲益良多。所以我自2012年EMBA畢業至今,仍然有定期與他「食飯飲茶」,繼續請教。
王:你如果評價在城大EMBA課程認識的同學,對你的學習或事業上的幫助?
廖:除了硬知識外,最大的意外收穫,當然是珍貴的友誼。可能是同學人數不多的關係吧,我認為我們的EMBA同學較其他大學親密,即使畢業後仍然是緊密的夥伴,分享各自遇到的生意難題,集思廣益想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們甚至會視對方如親人般,如果任何一位同學遇到困難,只要一開聲,其他人都會用盡資源「幫到底」。
另外,作為該屆城大EMBA的班長,除了與同屆學員的溝通機會較多,我亦主動與跨屆別的學生交流,協助不同屆別之間建立了社交圈子。而我發覺無論是早我幾屆、還是遲我幾屆的學生們,他們之間亦相當團結,同樣建立了深厚友誼,反映了城大EMBA的優良傳統呢!

廖: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
王:城市大學EMBA課程總監王澤森博士
徐:視野無疆界系列統籌徐燦傑 (Prof J )
劉:頭條日報廣告部業務總監劉孟輝(Jacky)

嶄新EMBA體驗:
驅動創新,聯繫亞洲,通曉融資
https://www.cb.cityu.edu.hk/emba/hk/

Jacky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