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欄——《Emily in Paris》

    最近看到一套電視劇《Emily in Paris》,在短時間內於外國引起很大迴響,原因是故事講述一個美國女孩去到法國擔任市場部工作,因是臨時被公司委派,故去到法國才臨急抱佛腳學法文,當然學藝不精,同時又對法國文化嗤之以鼻,故就令到很多法國人認為這劇不對。尤其是這劇對法國人定性為懶惰不做事、遲到上班、不喜歡洗澡、對人刻薄等等,法國人自然不但對每一種定性都有如針刺,甚至覺得就像一根根狼牙棒插到他們眼裏,那自然痛到入心!
  由一個美國人角度去矮化法國人,我們作為旁觀者,針刺不到肉,當然不知痛,但亦因此更能以別的角度去看待,例如法國人遲上班,證明他們懂得享受生活,懂得Work Life Balance,而且就連老闆都不管,就證明員工工作態度良好。這總比朝九晚五上班之餘,還要老闆不下班,員工就不敢下班,每個人都鬥早上班,又鬥遲下班,但上班期間卻是每個人都在按手機、盯着電腦屏幕扮工作好。
  當然,對於這劇的批評還有很多,例如女主角遇到的每位男士都會說英語,而不說法語,而且每位男士都喜歡她。對此我就認為這並不是紀錄片,而是電視喜劇,若沒了這些情節,難道只能描述一個女生在法國不停學法文,和每個人都雞同鴨講,然後每一集都只是在房裏抑鬱?可見這種批評是太有要求了。
  此外,這劇的幕後班底和《Sex and the City》很有關聯,造型師又是同一人,故此這劇的衣飾都成為焦點。這劇的衣飾加入了很多法國風,例如Chanel手袋出現了好幾款,Chanel衣服又出現了好幾套。但《Emily in Paris》的女主角Lily Collins的身形和《Sex and the City》飾演Carrie的Sarah Parker相比較嬌小,穿起那些衣飾有法國風之餘,還有種日本風,因為日本女士都很喜歡將法國的情懷加到她們的Kawaii感覺裏,故亞洲人看這劇應該感覺相當舒服。
  美與不美我不懂評論,但女主角每次出場都有不同造型確實帶來驚喜,單看衣飾就已夠賞心悅目,唯一的疑問,是她的衣櫃豈非很大?噢!我都忘了,這劇並非寫實的紀錄片呢,不好意思,哈哈!
本欄長刊於《星島日報》專欄版
森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