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定乾坤——技藝的傳承

  最近疫情發展再趨嚴峻,許多活動都要暫停,就連學校的暑假和下學年的開課日期都受到影響。回顧讀書的年代,經常接觸到新鮮事物,還記得小學時曾上過木工課,由一片原始的木板開始,設計、裁剪、裝嵌、打磨,以至最終成為一件木製品,當中包含許多技巧和秘訣,我也因此認識到要成為一個好工匠、製成一件出色的作品,絕對不是輕鬆的事情。
  古時不少工藝都以家族式經營,例如木匠、印染、編織、瓷器和建築等,主要在父子之間世傳技藝和培訓,防止獨門手藝和技術外流。這種民間的習慣就連官府都認同,並規定士農工商不改行,根據《明會典》記載,元明時代,官府把手工業者納入「匠籍」以便管理。戶籍一經確定後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即是說家族為匠人,子孫亦一世為匠,手藝世代承襲,是權利、也是義務,不得私自改業。
  由於工藝主要是由父傳子,後輩往往在十分年輕時便開始追隨長輩左右,從小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把觀察所得融匯成自己掌握該種手藝的精髓。
  例如清朝負責皇家建築的樣式房掌案,也就等同如今的首席建築師一職,就由雷氏家族七代後人連續出任,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工藝的傳承,只有雷氏子孫才懂得該專業技術,可以延續其服務,以及讓工藝發揚光大。
  根據清朝《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官府也為不同行業的專職「匠人」成立編制,並且訂立規條,只有當工房缺人時,才允許招收外人,而且嚴格限制師傅傳授徒弟的時間和數目,而學徒也要追隨師傅門戶,除非得到師傅認可,否則不可自立門戶。
  另外,不少家族傳統是工藝「傳男不傳女」,當家族內沒有繼承技能的男嗣,便會招女婿入贅,或聘請學徒幫工,教授他們基本技能來協助業務發展,這就是學徒制度的雛形。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徒制度還是十分普遍,在不同行業也都存在:廚藝、建造業、裁縫等。當時對待學徒的安排,純粹視乎師傅的習慣和理念,每兩位師傅也不同,也有學徒跟師傅同住,身兼學徒、私人助理和家傭多種不同身份,甚至是「年中無休」,每天朝七晚十也不足為奇。
  隨著大家對勞工權益和職業教育的觀念提升,社會開始有聲音要求改善學徒的生活待遇,以及加強職業指導。與此同時,社會對工匠的專業要求也愈來愈高,希望有規範化的方法分辨提供服務人士的能力和專業程度,於是逐步發展出標準化的資歷審核,要求學徒通過考試以取得專業牌照或文憑,以保證質素。以現時建造業為例,工人的技術水平更細分至不同的資格認證,例如註冊普通工人、指定工種的半熟練技工、指定工種的註冊熟練技工等,確保工程的標準和安全。
  煤氣公司一直重視人才培育,早在一九六七年便開設氣體技工學徒培訓計劃,學徒可以跟隨公司的工程師學習,一步步取得專業資格。為了更有系統地培育人才,在八十年代時已和職業訓練局合作,開設學徒訓練計劃,提供理論實踐兼備、多元化的課程,學員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上課。
  煤氣公司相信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棟樑,希望他們能夠及早找到有興趣的行業,故此也分別為大學生和中學生特別設計不同計劃——暑期實習計劃和職涯縮影計劃,運用企業的專業和資源網絡,協助他們及早裝備自己,規劃未來人生,同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楊松坤



■不少行業的工人現時都需要透過專業考試才能獲聘,包括建造業。
■不少行業的工人現時都需要透過專業考試才能獲聘,包括建造業。
■煤氣公司為中學生提供職涯縮影計劃,包括安排參與的學生進行職場體驗。
■煤氣公司為中學生提供職涯縮影計劃,包括安排參與的學生進行職場體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