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遊——旅遊業輓歌

  過去三十年,我目睹全球旅遊業一枝獨秀、凱歌長奏,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勢力、天災、經濟周期,能夠阻止牛頭角順嫂去北海道、中國大媽去意大利購物的決心。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落,可以保持是沒有遊客的淨土,那怕是不丹的深山寺廟還是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海邊的小村落。
  先談Inbound,我在一九八八年入行做本地遊的兼職英語導遊,那時訪港遊客突破本地人口的五百五十萬,數字令老外目瞪口呆,但去年已達到當年十倍之鉅的五千五百萬人次,可謂高處不勝寒。
  再談Outbound,我在一九八九年首次壯遊歐洲三個月,一張倫敦機票已是我兩個月人工(六千港元),當時歐遊是少數人的人生大事。但本周確診個案不少卻是公屋住戶前往北海道滑雪、埃及旅遊時感染。
  香港人的人均出境遊開支冠絕全球,更有超過一成港人過去一年外遊六次以上。而且國際旅遊業已經連續十一年持續增長,這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連續增長時間最久的紀錄。例如最大的增長來源中國,老百姓在二○○七年《護照法》之前基本上沒有出境旅遊,到去年中國全年人均出境次數三點七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多出境人口國家,也只花了十二年。
  這個無限風光的高增長行業,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一八二五年第一輛蒸汽火車「旅行者號」在英國北部吹嚮了汽笛之後,旅遊才成了皇公貴族以外,平民百姓也享受到的新樂趣。在此之前的三千年,全世界只有馬可波羅、伊本巴圖塔等寥寥可數的旅人曾跨越出了自己居住的大陸。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再鋒利的刀,都有生鏽的一日。再風光的旅遊業,也敗於看不見的新冠病毒。特區政府發出全球紅色外遊警示,旅遊業正式蓋棺。
項明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