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畫人生——不一樣的國際幸福日

  近期大家因為疫情及經濟下滑等各種原因,或感到氣餒,不知今天會否嘗試暫且放下心中的不安與憂慮,迎接聯合國所定下的「國際幸福日」?
  聯合國大會在二○一二年通過決議宣佈每年三月二十日為國際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希望各國在制定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協助可持續發展,消除貧窮,增進全體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據說這一決議由不丹發起,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下的美麗王國便首次提出「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其重要性更甚於「國內生產總值」,成為世界佳話,隨後更多國家重視國民的幸福感。
  聯合國會每年三月發表「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根據預期壽命、收入、社會支持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多項準則評級。去年在百多個國家及地區中,芬蘭被評為最幸福,香港排第七十六位,台灣排第二十五位,中國大陸排第九十三位。且看最新的報告結果會是如何。
  數據歸數據,幸福感畢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每個人的定義及如何達至的想法也不同。有人認為擁有一份高薪厚職、有車有樓、上米芝蓮餐廳吃飯是幸福。也有人認為就算窩居小室但可以每天準時下班回家與家人吃個清茶淡飯也是幸福,重要的不是吃甚麼而是與誰人吃。而今天,擁有健康或許是最幸福的。
  簡單一個笑容或一句問候及鼓勵的說話,就算在疫情蔓延時,或許未必可面對面說話,但可視像或電話聯繫,為對方打氣,為自己送上幸福。
陳智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