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食經——精準農業

  跟八鄉的本地農夫入貨做蘿蔔糕,由於不用化肥和除菜劑,故此農夫要經常檢查農作物的健康情況,又要以人手除去雜草,然而香港投身農業的人很少,農夫工作量頗多。
  最近幾年西方發展出一套既減省人手,又兼顧環境生態的新模式: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利用科學數據分析作物生長與環境狀況,因應農地的條件進行診斷和優化,務求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高的收穫。精準農業的主要一環就是資訊科技,利用地理資訊(GIS)協助農民規劃和決策。當中一個重要工具就是「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數」(NDVI),指數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線光譜的差數分析植物分佈和健康狀況。過往NDVI只能用衞星測量,用作大範圍林木資源管理,但航拍技術令NDVI精準度提高,同時成本亦大幅下降。
  農夫不可能每天檢查每株植物的健康狀況,現在農夫可以每周利用航拍收集NDVI數據。將數據和實地觀測結果一起對比,農夫能在短時間內找出雜草、病株的位置,累積下來的數據亦能協助製定長遠生產規劃。
  精準農業在香港有極大發展潛力,香港農地面積小,較易進行精密控制,而且過往在新界耕作的前輩大多已經離世,傳統農耕知識失傳,而香港農夫大多沒有受過正統訓練,只能摸着石頭過河。精準農業能減少犯錯機會,增加生產效益,並且能在零公害的情況下生產作物。
  西班牙的小型農場只需五位農夫配合小型機械,在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的情況下,在五公傾農地上生產大量優質農產,農夫收入比過往多,自然吸引更多人投身農業,美味的原點並非餐廳,而在土地。食材本身的生產方式已經決定了菜餚的質素,建立良好的農業才是飲食界的出路。
劉晉


■左邊是航拍圖,右邊是NDVI圖,農夫可從產色分佈分析作物生長情況。
■左邊是航拍圖,右邊是NDVI圖,農夫可從產色分佈分析作物生長情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