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借錢給有錢人 | 神耆商機
老前輩說:「我要把家裏的電話停了,走出客廳接電話,十居其九都在推貸款,真擾人。」坐在對面的朋友露出疑惑的神情:「真諷刺,現在經濟差,大批公司『吊鹽水』、等着資金周轉,銀行應該不需要到處找人借錢吧?」
銀行界打滾多年的老行家從容地解釋:「銀行的特色是『落雨收遮』,最樂意借錢給冇貸款需要、資產雄厚的客戶。真正需要『救命』的小企業,往往反而難以融資,甚至被『call loan(減額)』。現實就是這樣,銀行始終是做生意,不是開善堂。」
旁邊的珠寶商人附和說:「人情世故,其實道理也相同。最需要幫助的人卻沒有人願意幫;最多人想幫的,反而就係唔需要幫助的人。例如有錢人身邊總有人主動牽線搭橋,無論是為子女找學位,或是疏通辦事關係,這些小恩小惠,往往成了人脈的『橋樑』。畢竟,『人情債』是世上最難還清的債。遞十次名片,也不及幫對方解決一樁小麻煩。哪怕只是小事,他也會把你記在心裏。」
一直沉默的「炒家」插話稱:「別把現實說得太冷酷。我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到了這把年紀,越來越相信『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古語有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很多『輸家』如今的困境,回頭看都是自己的任性一步步造成。幫人固然是好,但要懂得分寸。幫得太盡,或反而干擾了他人『修行』的機會。」
一位善長仁翁現身說法:「所謂『一斤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我幫人不求回報,借錢也只盼對方如期還清即可。只是有時因財失義,幫得太多而與老朋友產生裂縫,甚至反面,這些代價也不知道值不值得?」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