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 現代競爭力 | 巨B講投資
當教育文憑從家族榮耀變成基本配備,當金融職場從優雅博弈升級為生死競技,我們這代人正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點。大學畢業證書曾經是階級躍升的通行證,如今卻只是職業賽道的起跑線——而且還是條布滿陷阱的起跑線。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編程,青少年得同時掌握三種語言與金融建模,這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生存的必然。
金融圈的叢林法則更顯露骨。昔日交易員靠着人脈與膽識就能闖蕩,現在卻要與算法競爭,與全球即時數據賽跑。現在金融圈的實習生不再只是端咖啡,他們得在早餐時間讀懂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暗示,在午餐空檔分析新興市場的違約概率。這種高度競技化的環境,確實印證了達爾文主義的殘酷美學——適者生存不再是生物學概念,而是每日都在上演的職場實錄。
然而將人類社會簡化為弱肉強食的戰場,無疑是對文明進化的誤讀。當挪威的漁夫之子能透過線上課程與哈佛學子同堂切磋,當非洲的程式少女能遠端參與矽谷項目,這種知識平權正在改寫競爭的定義。真正的強者不再只是吞噬弱者,而是懂得構建共生生態——就像熱帶雨林中,參天大樹與附生植物共享陽光雨露。
要化解這種無止境的競逐焦慮,或許該重新定義「成功」的坐標系。與其將人生視為衝向終點的競速賽,不如視為採集風景的徒步旅行。在金融市場廝殺整日後,仍能為孩子講述床邊故事;在完成季度績效的同時,保留閱讀哲學的深夜時光——這些看似無關生產力的時刻,才是對抗異化的解毒劑。
挪威有句古老諺語:「急流中也要記得仰望極光。」當我們在教育競賽與職場搏殺中疲於奔命時,更需要刻意練習「停頓的藝術」。就像衝浪者不會持續追逐每個浪頭,而是等待最適合的時機與浪共舞。培養非功利性的愛好,建立工作外的身份認同,這些看似無用的投資,恰是維持生命彈性的關鍵。
哲人尼采說得好:「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在這個數據至上的時代,或許我們該重拾對智慧的追求——那種能讓我們在波動中保持定見,在競爭中不忘慈悲的內在力量。當我們不再將他人視為競爭對手,而是共同探索生命意義的旅伴,這趟人生旅程自然會展現它本該有的從容與豐盛。
畢竟,最精彩的旅行故事從來不是關於最快抵達終點的人,而是那些在路途上找到意外風景的靈魂。
Collis Capital合夥創始人
劉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