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 恒生與滙豐 | 巨B講投資

1965年恒生銀行因為擠提危機而求助於滙豐銀行,滙豐以5100萬元收購恒生51%的股權,至今已經過了60年。當時,滙豐承諾不會介入恒生的日常管理,只會派遣董事。但隨着時間推移,滙豐在恒生影響力逐漸擴大,恒生也逐漸成為滙豐旗下一間子公司。細心的人會發現,許多新的服務和創新嘗試在恒生首先推出,成功之後,滙豐才會跟進。
此次裁員主要集中在工商金融及後勤部門。為甚麼會針對工商金融部門?恒生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工廠客戶,這些客戶在60、70年代香港工業繁榮時期迅速成長。然而,滙豐對這些小型客戶並不感興趣,恒生卻持續發展,逐漸成為這些客戶的主要銀行。隨着這些客戶進軍地產市場,他們開始借貸購買商業地產,這一模式曾經非常有效。不過,早在半年前,滙豐已經對恒生貸款部門進行了監督,並對其貸款批核程序表示不滿。恒生在2月公布的業績顯示,不良貸款比例從去年的2.83%大幅上升至5.32%。因此,此次大規模裁員可能為未來的兩項融合定下初步的方向。
滙豐目前持有恒生63.3%的股份,對於客戶來說,兩者之間的功能差異並不大。因此,從長遠來看,兩者合併並非不可能,畢竟不參與管理的承諾是60年前收購時的約定,而當時的管理層如今可能已經不在。
恒生這幾十年來一直扮演「醜人」和「白老鼠」角色,隨着銀行業地位逐漸被削弱,對於這間發鈔銀行來說,慢慢退出市場也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從商戰的角度來說,滙豐中後台的大佬們肯定會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提出拿下恒生的管理權,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雖然經濟下行現在未必能夠大幅請人但科技發達,大不了加入AI讓現有的員工學習提高競爭能力,站的位置不同觀點也不同,反正從金融的目光來說,裁員是利好公司盤數,令該公司顯得更有投資價值,銀行業難道不懂這個做法嗎?
Collis Capital合夥創始人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