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惠及基層 勿忘中產人士

上月公布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調整了住宅物業價值低於1008萬之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其中最受惠的是300萬以下的住宅。根據舊稅率,300萬單位需繳付約44900元印花稅,在新稅率下只需繳付100元,節約最高達99.8%。至於由300萬至1000萬左右的住宅,實際印花稅額減幅最多的住宅物業,應為價值約450萬之單位,減省金額最高為67500元,節省約50%稅款。

明顯地,今次的寬減措施,是朝着協助基層人士上車置業的方向制定,可見政府照顧普羅大眾之初心。但有點可惜的是,無論是一手或二手私人住宅市場,樓價約400萬或以下的住宅單位成交量不高,近年該類型樓宇成交量佔整體只有數個百分點,故是次印花稅寬減,對整體私人住宅市場不會構成很大的正面衝擊。

筆者認為,低價住宅單位成交量低,不一定因為整體樓價高而缺乏這類型單位所致,相反地,這類單位在市場上有不少放盤,俯拾皆是,它們未獲上車人士垂青的原因很簡單,此類型單位一般面積較細,或者位置上比較偏遠,有些二手更可能比較殘舊。

在近年低稅率、高成數按揭及就業穩定的環境下,不少年輕置業人士寧願選擇貴一些的單位,從而可享受到新一點、交通配套便利一點,甚至是大一點的生活空間。

寬減措施對私樓影響不大

上述寬減措施雖則對私人住宅市場沒甚大影響,筆者仍然認為方案可取。基層市民財政一般比較緊絀,買樓所花的每一分、每一毫都很重要,對於購買資助出售房屋,如居者有其屋的市民,其實質幫助尤其顯著。事實上,不少購買私人樓宇的人,也是經過資助房屋的階梯,才有能力進入私人市場。

除上述以外,財政司並沒有提及任何「減辣」的方案。筆者覺得,政府在資助基層市民上車之餘,也應該照顧一衆中產業主的利益。2022年受着各種各樣負面因素的影響下,私人住宅成市場價量齊跌。

雖然2023年初,市場隨着疫情漸漸消失後漸趨穩定,但成交量仍未回復正常。首兩個月中價一手住宅(樓價1000至2000萬單位)只錄得約150宗成交,即每月不足100宗,相比2017年至2021年每月平均約200多至300宗,尚有一段距離。

「辣稅」下中產換樓無期

筆者在不少文章中提及過,政府在「動態評估」下,可適時調整私人住宅市場相關的政策,以全面協助市場不同層面,包括我們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 —— 中產置業人士。他們大部分有兩種確切需要:第一是換樓,經過一段時間的財富累積,有樓人士希望透過換樓改善生活環境,無奈在現行「辣稅」及「按揭規範」下,他們難以轉身,換樓無期。

第二是購買第二套房,不少中產人士在年輕時購買第一套房安居,希望在有能力的時候,購買第二套房作長遠收租投資之用,但「辣稅」逼使他們打消念頭。事實上,不少市民因而轉向投資其他海外物業,令住宅租務投資市場萎縮的同時,亦變相「鼓勵」本土資金流走。

變相令本土資金流走

常言道,做事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政府各類的政策亦然。不少市民認為,現在或許是一個好時機放寬需求壓抑措施,為疲憊已久的住宅市場注入新動力。

2023年3月6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