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流標說「不」

最近在運輸署的拍賣會中,「R」車牌成為歷來第二高價拍出的車牌,以2,550萬港元售出,僅次於2021年3月以2,600萬售出的「W」車牌。反觀土地市場,今年開年不久,就已有多幅土地先後流標收場,先有赤柱環角道豪宅官地、繼而市建局觀塘市中心(裕民坊)第四及第五期的重建項目,及後港鐵小蠔灣車廠第一期用地也未能成功售出,情況讓人擔憂,因不斷流標意味著已計畫好的住房及商業樓面可能無法如期面市。

自2011年起,政府全面採用土地招標來取提拍賣制度,市場普遍認為土地以招標形式出售,能在地產逆市時,為政府爭取最大收益。加上,招標土地能更有效防止投標者在拍賣會上聯手操控地價。確實,過往土地招標發生如工程項目的圍標情況甚為罕見,也反映招標制度應用於土地市場,對公平競爭有顯著效用。

回想2018年,土地市場競爭熾熱,市場不少聲音要求政府增加投地透明度,政府回應了訴求,並在中標後四星期內,以不記名方式公佈餘下所有入標價格,隨後市建局也跟隨相關做法。但透明化的制度下,卻埋下日後流標的計時炸彈。

安達臣道首幅商業地於去年8月以7.66億售出,中標價比第二中標價高出逾72%,及後安達臣道的第二幅商業地亦於去年11月售出,樓面呎價只有2,684元,比首幅商業地低出51%。2022年12月以87.03億批出的啟德第2A區4、5(B) 住宅地及10號的商住地,中標價與第二標價也相差接近24%。同期市建局以11.61億售出的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項目,中標價與第二標價,差距也逾22%。中標價與第二標價重複出現莫大差距,反映政府的招標策略確實能達至庫房收益最大化。

若然地產市場火熱,這種勢頭是可以延伸下去,但隨着住宅單位與商業樓面庫存累積,投標者態度也轉趨審慎。若然筆者效力於發展商的土地發展部門,也一定不敢貿然出高價投地,萬一中標後與第二標價差距甚遠,真的難辭其咎,這也解釋了為何近期流標情況頻頻發生。即使是沒有公開投標名單與入標價格的港鐵項目,也不能倖免。因投標者在庫存充裕的環境下,已習慣低價入標,中標固然開心,不中標或流標也不焦急。

為了改善重複流標情況,筆者建議政府採用投標預先報名制及記名制公開實時競投,意即要求投標者於不少於實時投標期間的14天內,將投地意向書連同投地按金一併遞交地政總署。當政府收到一定意向書後,可開始進行網上記名制公開招標,招標期不少於5個工作天,期間投標者可任意修改出價或多次出價競投,但只有合資格入標者才可以實時看到招標價格的變動,最後,根據招標期限截止時的最高出價確定結果,並向外公佈中標結果及餘下各入標價格。

此等招標方式與部分貴重收藏品的商業拍賣模式相似,也與內地的掛牌投標制度雷同。而這種招標形式與以往被詬病的勾地制度完全不同,政府對土地買賣的話語權只會更強,政府甚至可按投標意向書多寡,來決定是否進行或延遲招標,來降低流標風險。同時,因各投標者能看到實時投標結果,不會怕出價與市場脫節,而不敢出高價投地。當然,深入探討投地模式只是其中一個減低流標的方向。真正能降低流標,就必須引入競爭,積極往外招商引資,為土地開發市場注入新的動力。

2023年2月20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