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買貴冇買錯是真實謊言

上星期有朋友致電給我,說他的兒子於今年1月買了一個二手住宅單位,價值800多萬,準備作結婚用途,怎知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樓價不斷下跌,銀行的最新估價下跌了8%,由於要多付首期,大失預算,於是他透過地產經紀要求業主減價,可惜回覆是業主拒絕減價,地產經紀還安慰他說:「放心啦,有買貴冇買錯,樓價遲早回升。」朋友非常不開心,因為疫情不斷惡化,影響經濟環境,擔心樓價會繼續下跌,感覺買樓不是適當時機,面臨兩難局面。他問我有甚麼方法可解決?我只說已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如果撻訂,將會損失10%的訂金,而且業主將來再賣出單位,樓價低於當日賣出的價錢,業主可能追討差價,朋友只好無可奈何地說:「我買錯了」。
 
「有買貴冇買錯」是地產經紀經常講的口頭禪,目的是遊說買家入市,就算買貴了,亦不會買錯。這句話是升市時是非常動聽,因為在樓市上升時,買家不怕貴、只怕冇得買,他們相信樓價只會向上,價錢是否合理或市價已拋諸腦後。
 
事實上,買貴是否等如買錯?我們應該用邏輯、理性及客觀去分析,因為任何物業在某段時間,都有一個固定的市場價值,如果你用一個高於市價的價錢買入,首先要看看高出多少,如果短期升值的幅度大於買貴的幅度,我們便不能說是買錯了,但如果買入價是低於賣出價,或者買入價高出市價很多,我們不能只說眼光不準,因為用一價錢在同一時段可能買到更優質物業,例如地段、樓層、景觀、回報率及升值潛力較好,以下的例子說明我們的分析是正確:
 
1) 對樓市不熟悉,盲目地以高價入市。
例子 : 歌星容祖兒最近售出銅鑼灣曦巒8樓A室單位,持貨約10年,實用面積465平方呎,售價1025萬,買入價1135萬,下跌9.7%,未計佣金、律師費及其他支出,帳面蝕約110萬。10年前買入的物業要蝕錢,肯定是買貴亦買錯。
2) 對樓市過份樂觀,看錯市、估錯價、計錯數。
例子 : 希慎興業及華懋地產合組財團於2021年5月以197.78億奪得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商業地皮,該物業以招標形式出售,當時市場估值上限172億,中標價比上限高出13%,較第二高的財團出價133.31億,更高出64.47億,即32.6%,由此證明發展商過份進取,錯判形勢,以不合理的高價買入。
3) 內地買家走資,只求買入,不求賺蝕。
例子:北角海璇1座低層B室,實用面積1129平方呎,內地買家於2018年以6388.8萬買入,2021年6月以5130萬賣出,帳面蝕約1258.8萬,下跌約20%。該屋苑有6座,提供355個單位,2018年開始入伙,平均呎價約4萬-7萬,貴絕北角區,現時只賣出約三分之一單位,大部份買家是內地人,他們只求走資,不理會價錢是否合理,所以二手價全部是蝕讓。
4) 樓市逆轉,樓價持續下跌。
例子:新冠病毒Omicron於1月開始爆發,很多買家於去年年尾買入物業,樓價於第一季持續下跌,未成交已下跌約5%-10%,買家欲哭無淚,因為遲些買價錢更平。
 
由於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無論工、商、舖或住宅物業,近期成交都有不少蝕讓個案出現,如果以高於市價或碰到樓價下跌時入市,買家不但買貴了,亦買錯了,因為用同一價錢或在不同時段,可以買入更優質或更平宜的物業,所以「有買貴冇買錯」是真實謊言。

2022年3月25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