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几」主義——港金融中心地位超然

  昨日熱帶風暴浪卡襲港,由於港交所停市,筆者原本馬不停蹄的一天,變成安坐家中工作。雖然部份拍攝訪問工作暫停,但還進行了兩個訪問,分別是香港電台《一桶金》,以及美國財經頻道Bloomberg,討論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儀式有關話題。
習主席南巡惹憧憬
  40年前,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內地政府批准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隨即誕生。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在2017年首次超越本港,深圳特區成立40年間,GDP增長高達一萬倍。時至今日,深圳早已成為資訊科技、互聯網科技,以及其他創新科技企業的搖籃,多間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包括華為、騰訊(700)及大疆創新科技等,總部也設於深圳。
  新華社周一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在深圳舉行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刺激滬深兩地A股及本港上市H股,同步顯著上揚,即使弱勢多時的內銀股也發力向上。當然周一港股升勢,某程度已反映相關消息對深圳概念股,以及大市刺激作用。
  香港投資者最關心的,或許就是國家重點發展深圳特區,打造新經濟、互聯網、財富管理中心的同時,本港原有優勢會否被削弱等問題。
  筆者認為,滬、深及港三地資本市場,早已有清晰分工和定位,上海主板和科創板,主要吸引大型傳統及超級獨角獸企業;深圳主板和創業板,已逐漸成為一個科技、互聯網、初創企業,以及具增長潛力新經濟企業的融資孵化器。雖然內地資本市場成交金額早已超越本港,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然是牢不可破。
中港上市相得益彰
  隨着中美日趨緊張關係,眾多美國上市中國企業,排山倒海來港進行第二上市計劃,以及超級獨角獸企業,選擇以A+H方式在本港及上海兩地進行上市計劃,亦將會是大勢所趨。
  在香港上市的箇中好處,不但可以吸引國際資金,這些巨型企業不但有機會,成為本港旗艦恒生指數成份股,通過被動和主動資金吸納,建構良好股東和投資者基礎,同時可以在內地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並可享較高估值,絕對是一舉兩得,相得益彰的舉措。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本人並無持有上述股份。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
黃德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