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貓王|男人唔震 女人唔愛|呈現傳奇巨星精彩卻雜亂的一生

美國導演Baz Luhrmann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聲色藝俱全藝術家,他的電影畫面總是瑰麗奪目,鉅細無遺的電影配樂、美術細節與鏡頭調度保證令觀眾目不暇給,甚至令你耳暈目眩。從《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紅磨坊》、《大亨小傳》到如今的《貓王》一直走來如是,拍出Elvis Presley金光閃閃得令人眼花繚亂。

比宗教領袖更光輝神聖

Baz Luhrmann擁有將鏡頭下景物神聖化的魔力,記得以前觀賞《羅密歐》時他以空中環迴360度拍攝里約熱內盧的那個耶穌基督像,再加上浩瀚宏亮的配樂,震懾心靈,跟今次《貓王》俯瞰拉斯維加斯的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Luhrmann說過Romeo的故事,也說過Gatsby(《大亨小傳》)的故事,兩者的共通點都是有著神一般地位的男人,有著不可觸及的光輝神聖,而Luhrmann的華麗璀璨風格正是表現這種光輝神聖的最佳之選。因此由他拍攝貓王的人物傳奇,簡直是天造地設般匹配。貓王Elvis Presley跟Romeo與Gatsby的唯一分別,就是他並非虛構角色,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真實世界的人。而他一生的真實經歷,可以說是比現世代中任何宗教領袖都更光輝神聖。

以抖動撩動少女一抹春情

貓王的光輝神聖從何而來?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是來自他舞台上散發的魅力。電影開首以一個場景兩個地標描述童年Elvis同時深受黑人藍調及教堂音樂影響,後來成為經理人的上將Tom Parker如何發掘Elvis時,他早已將兩種音樂風格融合,表現出跟當時最時興的民謠迥然不同的音樂風格,也即是我們後來稱為的搖滾始祖。但音樂風格的吸引是一回事,Elvis本人的台風才是風靡萬千少女的核心。電影那一幕不斷影著Elvis在台上搖擺身軀時的下半身以至下胯,其實已清楚明言:他身體的抖動,那些被看不過眼的人批評形容為「Jerky move」,說穿了其實就是性行為的暗示,撩動芳心少女的一抹春情。

「震過貓王」帶來高潮快感

所謂「震過貓王」,那些舞姿中頻繁又起伏、短速而密集的身體躍動,很容易便令人聯想起性愛過程中的親密纏綿,那一記抖顫猶如男生們完事的最後冷顫,是高潮、欣喜與快感。這些形體動作給予女士們很大的幻想空間,那些不能宣之於口卻蠢蠢欲動的少女情慾,全都投放到貓王身上。(題外話,如果有留意K-Pop以至Anson Lo的舞姿,都充滿著很多刻意讓人留意胯下的小動作)意淫的台風不止令女生們瘋狂,也令一群衛道之士起哄,踩中他們的紅線,覺得Elvis敗壞社會風氣(彷彿「風靡萬千少女」總跟「敗壞社會風氣」是一對),要他穿上踢死兔、身體不准扭動才可以上台表演,否則「監都有得你坐」。

從「種族隔離法」到「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不過意淫都非踩中衛道之士最關鍵的紅線,真正的紅線是「種族隔離法」(Jim Crow Laws)。Elvis冒起的50年代,正是種族隔離法植根得最根深柢固的年代。隔離法從1876年推行開始,幾乎每一位身處美國的白人都對黑人帶有嚴重歧視,而偏偏Elvis的音樂起源始於黑人藍調,他在台上的狂放、不羈、不跟常理、突破規範,基本上全都是黑人藍調音樂的精髓。電影有一幕因為他跟Tom Parker意見不合而走到黑人區酒吧散心,一位女性打扮的年輕黑人如野馬一樣的姿態與唱腔狂放地表演著,Elvis跟以指導者身份出現的BB King聽得如癡如醉。這種跟黑人與黑人音樂密不可分的關係,令Elvis成為參與「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的先駒,期望能夠終結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種族歧視以及對黑人的選舉權剝奪。《貓王》描寫Elvis透過歌曲爭取黑人與白人同等地位,利用音樂抗爭,也成為電影中最富感染力的一個段落。

演藝事業就是一場哄騙

《貓王》並非只有Elvis一位主角,經理人Tom Parker(湯漢斯飾)的身份既是說書人也是男主角,他跟Elvis的關係成為了電影中後段的主要描寫。從二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酷愛抽雪茄開始,叼著雪茄的形象就代表著深謀遠慮、胸有成竹,深入民心得從英國傳到美國,電影中Tom Hanks飾演的Tom Parker同樣口中永遠叼著一支大雪茄,你永遠不知道他跟你說的那句充滿善意的說話背後隱藏著甚麼,也永遠不知道他腦袋中真正的想法是甚麼。Tom Parker在說服Elvis時開宗明義說:「演藝事業,本來就是一場哄騙。」也因為Tom Parker高超的哄騙技術,不止令Elvis成為風靡全美的超級偶像,也令他一直被蒙在鼓裡,每天替上將營營役役,直至走到分裂的臨界點,才揭露出他其實是位貪得無厭的黑心商人。不過即使知道真相,是否就可以逃離一段已經發展到唇亡齒寒的關係呢?從榮到枯,從出道走向滅亡,在不知不覺間流走了多少歲月,Parker跟Elvis早已成為不可分割的共生體。

後記:應接不暇的多姿多彩 重編經典歌觸動心靈

《貓王》打破傳統人物傳奇電影格局,以金光閃閃得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訴說著貓王一生,包括Elvis跟音樂伯樂BB King、跟母親的難捨難離、跟認識時只有14歲的軍官女兒、後來成為太太的Priscilla(Olivia De Jonge飾),當然還有幫他出道、大紅大紫到最後走向滅亡的經理人上將Tom Parker。電影並沒有正經八百地向觀眾訴說The Beatles興起跟貓王隕落的必然關係,而是以其一貫密集到要針割畫面的訊息量、再配合MV式畫面一秒三四個鏡頭的急速節奏,然後「輕描淡寫」地帶過,映襯出貓王的一生:同樣多姿多彩,亦同樣雜亂無章。如果你欣賞Baz Luhrmann這種只此一家的風格,喜歡連眼球都幾乎應接不暇的豐富,你便能好好享受電影。

如果你是Elvis Presley的擁躉,你會更享受《貓王》,因為整齣電影都以貓王名曲襯托(中段踏進拉斯維加斯後有一幕更是貓王歌曲大串燒),其中不少更是再編曲版本,其中兩段Elvis跟Priscilla的相識到最後一次別離,電影採用了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Love Me Tender》,兩份情緒同樣觸動。電影片尾播放真實貓王生前最後一次表演,以所有生命力盡情地唱出《Unchanged Melody》更是感動人心(也見證貓王的魅力真的無人可取代,即使是已有99%相似演出甚佳的Austin Butler……巨星風範果真無得扮);如果你不是Elvis Presley的擁躉也不要緊,只要你小時候有聽過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以至蔡楓華,看過他們的台上風采,你便會對這位Jerky move始祖不會感到陌生,並對他如此獨樹一幟的舞台風姿產生濃厚興趣,在電影中你自然會找到答案,正如Elvis母親跟他殷切地說:「都是上天賦予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