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劇集比電影好看—浩瀚煙波裡 懷念梅姐 懷念往年

「我只希望大家喺某個晚上食飽飯之後,打開窗,望住天上星星,見到其中一粒星嘅時候,會諗起一個曾經好熟悉嘅人,一個為你帶嚟少少歡樂嘅朋友,佢個名,叫梅艷芳。」我在家中看畢五集導演版《梅艷芳》,每集也在吃晚飯時看,不止憶起了梅姐帶給我們的種種,更令人懷念那個無聲消逝的香港歲月。

改叫「劇集版」更貼切

電影《梅艷芳》去年11月上映,當時疫情相對緩和,戲院如常出入,結果上映數月票房超過6,000萬,成為近年香港最賣座電影之一。不過跟票房不成正比的是,坊間看罷有不少埋怨聲音,認為電影版做得不夠好。我沒有入場觀看電影版,但看過Disney+導演版《梅艷芳》,除了認為稱呼為「劇集版」更貼切外,亦明白部份觀眾不滿的原因。

將傳奇一生濃縮成電影

人物傳奇電影難拍,因為人生數十載,如何濃縮成一本書已難,拍成一部只有兩小時的電影更是難上加難。像Kristen Stewart 有份競逐最佳女主角獎的《Spencer》,導演只聚焦戴安娜三日兩夜行程,有關她最具顛覆性的離婚、最震撼的車禍都通通消去,但在電影中,我們看到戴安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壓抑,那些細微的反應和心理活動,令觀眾看了兩小時,卻好像窺見了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見證了她的傳奇一生。

電影版如妙麗霓虹燈

《梅艷芳》卻要從梅姐四歲荔園賣唱開始說起,之後到參加新秀、加入華星、正式出道、開演唱會、情海翻波,一直到發現患上不治之症……導演梁樂民很貪婪地希望從頭到尾包攬她的一生,這種做法在只有137分鐘的電影中很容易令作品變成「故事大綱」,像走馬燈一樣全部都是吉光片羽,五光十色卻不得其情,就像電影片出現那幅彌敦道妙麗中心巨型霓虹燈牌一樣,金光閃閃卻不能進內一探究竟。「未能深入刻劃每一個章節,對人物內心描寫掌握不足,致使一切流於片面。」這是我聽過不少朋友在看罷電影版後的感受。

224分鐘盛載阿梅一生

Disney+的「導演版」將原有長度大幅增加超過一小時,並分為五集集數,如此一來篇幅上便更能盛載導演貪婪的欲望,而且每一集也有明確主題:從第一集「出道」、第二集「熱戀」、第三集「避走」、第四集「失去」到第五集「告別」,約224分鐘的長度足以娓娓道出阿梅的一生。像第一集涉獵梅姐成長背景眾多,但主題非常清晰:一切從兩姊妹共患難互相扶持開始,家姐梅愛芳(廖子妤飾)照顧細妹為她打點蓋被,到長大後大老闆對家姐起啖細妹以小動作拒絕;還有當兩姊妹參加新秀一個入選一個出局時,姊妹在大排擋冰釋前嫌再互相鼓勵,之後梅姐簽唱片公司、認識劉培基等「人生大事」,劇集記錄梅姐出道的每個重要時刻,45分鐘一集你不會覺得走馬看花。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導演本來劇本就是為這上架的導演版而設,因此才認為叫「劇集版」更為準確,大家往戲院看的是「劇集精華版」。

時間蘊釀兩場唯美戀愛

時間的流動對於觀影經驗尤其重要,人跟電影就像戀愛一樣,需要時間培養感情。劇集版在這方面先天條件勝於電影版之餘,導演在場面調動和節奏處理上亦更得宜。其中最能表現這一優勢的,是阿梅的感情戲。第二集從她第一眼遇上Machi(近藤真彥暱稱,電影因版權問題未有出現真名)、到後來幾乎在一見鍾情下相愛並秘密同居後,阿梅多次往返日本、在窩居中浸出濃情蜜意、到後來獨守空房,餐桌上只剩阿梅一人和涼了的飯菜,最後加上公司干預,二人關係無疾而終。雖然我們知道更貼近真實是Machi多情而令阿梅慘變第三者,但劇集版起碼用了整整一集來描寫阿梅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場異地戀,交待算是有始有終;之後第三集認識了Ben(楊祐寧飾,影射林國斌),因掌摑事件二人避走泰國,這一集特別多以景抒情,將梅姐身在異地徬徨忐忑都寄語在清邁的昏沉天氣中;之後是她與Ben在Villa內進進出出,二人同居卻仿如陌路,雖然阿Ben有心為所愛之人修補關係(煎雞蛋),但也阻止不了靜默無言所帶來的傷害,愛情已在大家互不理啋其間默默流走,直至分道揚鑣互相祝福已成為最合乎情止乎禮的現實,只能接受。

確信哥哥梅姐追夢對話

雖然大家都知道《梅艷芳》的主角是梅艷芳,但觀眾內心一直也很期待梅姐摯友--張國榮的出現。張國榮(劉俊謙飾)即使在劇集中出場時間不多,但每次總令人屏息靜氣凝神貫注,像第一集哥哥在夜總會登台遇到阻滯由經驗豐富的梅姐出手相救,然後二人走在有燈飾還有噴水池、道路很寬敞的尖沙咀海旁,二人訴說著自己喜愛的歌與夢想。這段落很唯美,縱然我們不能確定他們是否有過這段對話,但依然深深相信著,因為我們的確見證過二人在舞台上為夢想付出的真誠和努力;之後是哥哥在梅姐引薦下共演《胭脂扣》,這一幕導演設計得很好,將本來電影的鏡頭變成埋位Camera Roll前一刻,二人在分享著互相扶持的心底話:梅姐讚哥哥演得好,哥哥說梅姐分手傷心不要緊:「我總會在你身旁陪你。」最後是哥哥跟Eddie訴說精神壓力和情緒不穩,然後再下一場,哥哥已離開我們。

不是電影 是給Fans的禮物

電影版跟劇集版均有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當大家一直觀看由王丹妮飾演著梅艷芳的時候,導演三不五時便會插播一些梅艷芳真人片段,從她第一次參加新秀、到在台上表演,還有各頒獎禮上的得獎感言,這種做法就像時刻提醒觀眾「王丹妮並非梅艷芳」,令人非常出戲。這種演戲夾集真實人物片段的處理方法過往不是沒有出現過,不過一般都只會出現在電影頭尾段落,即使是《阮玲玉》也是以預先安排好的「偽訪問錄像」作開頭,中間插播幾場張曼玉跟關錦鵬的對話,其目的是以說書人身份補敍阮玲玉的描寫,令大家更易明白阮玲玉一生,像《梅艷芳》這種真實片段插播卻很少見。我在觀賞頭三集時也不太能接受這種處理手法,總是感覺生硬突兀,讓人抽離,直至看到第四集送別哥哥,梅姐說了一句:「唔使驚,唱住歌等。」電影這時插播張國榮出殯時的真實片段,鏡頭出現了哥哥靈車上的遺照,背景播放著哥哥其中最淒倉的一首歌《最冷一天》音樂,我看得兩眼通紅,然後忽爾明白:「與其說《梅艷芳》是一齣電影,倒不如說更像一份送給Fans的禮物。」當你是梅姐或哥哥Fans,喜歡過他們的歌、看過他們的戲、愛過他們在舞台上芳華絕代的風範,然後當電影一播起過往他們的真實片段時,所有對梅姐及哥哥的回憶便會立即在腦海重現,昔日情感如缺堤般傾瀉下來。

重拾梅姐經典歌回憶

這些昔日情感,還包括了劇集中的歌曲,劇集版出現了多支梅姐首本名曲,從最初參加新秀時唱《風的季節》(真實版還留著幾分模仿徐小鳳的韻味)、到因為被電台禁播弄得唱片公司非常頭痕的《壞女孩》(林振強是填詞界的老頑童!);還有一聽到音樂便見到《香城浪子》黃日華畫面的電視劇主題曲《心債》(重重心中癡債 原是欠下你一世,黃霑超浪漫!);快歌《Stand by me》、《飛躍舞台》、《烈燄紅唇》除了重溫梅姐舞台上的百變形象和皇者風範,我們聽到Bassline第一個音便會跟著旋律暗暗擺動,身體極待撫慰;還有《裝飾的眼淚》、《笑看風雲變》、《赤的疑惑》、《女人花》、《歌之女》、《夕陽之歌》,每一首歌可以回憶起無數故事;最厲害還是每集都會播出的片頭曲《傳說》(話說回來片頭製作雖是簡單硬照但非常精美,同樣讓人回憶滿滿),鄭國江暗寫千年女王也寫梅艷芳:「誰令妳 眼裏載滿了悲傷 唯願妳 眼裏載滿了星光」。據說導演採用了特別的混音技巧,將梅艷芳的原聲跟王丹妮的歌聲組合起來,目的都是跟在電影插播真實片段一樣,令Fans們泛起昔日弦猶在耳的種種美好聽覺回憶。

王丹妮不止「扮」梅姐

也想說說演員,雖然王丹妮以新人身份競逐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演技獲得肯定,但坊間也有不少不盡認同的聲音,說她只是在扮梅姐,扮她造型、扮她聲線……其實這種批評有點離奇,你要演一位真實人物,「扮」是基本,像以前江欣燕扮梅姐,連梅姐都覺得唯肖唯妙,《歡樂今宵》甚至舉辦過《梅艷芳模仿大賽》,參賽者都是從造型到歌聲扮到十足十。但「演」梅艷芳,除了形,更重要是神,演員要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與內心世界,才能做到形神俱似,不會讓熟悉梅姐的觀眾感到突兀和不接受,個人認為這方面王丹妮完全勝任。劇中有幾場內心戲,像跟姐姐在病床的依依不捨、在殯儀館跟哥哥道別時的假裝堅強,還有最後前往日本見Machi最後一面,那份潛藏了近二十年的愛、然後坦然祝福,再低聲詢問:「你會記得我㗎可?」……這幾場戲都一定要鑽進梅姐內心才能呈現,感情真摯,讓人看得激動感心。另外,古天樂演Eddie跟林家棟演蘇孝良也非常傳神,平時看古天樂演過很多剛強角色,想不到陰柔一面也能駕馭自如,第一集跟梅姐度身跟最後一集跟梅姐設計婚紗都令人感觸良多;林家棟出場很少,但他跟梅姐在紅館細說自己見過千帆過盡,然後說的一番寄語同樣擲地有聲,聽得人入心入肺。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齣《梅艷芳》

拍《梅艷芳》難,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齣《梅艷芳》,你說不可以沒有劉德華、他說不可以沒有梅媽……只可以肯定的是,劇集版盛載了更多,比電影版更細膩也更動人。《梅艷芳》不止是送給Fans們的禮物,它甚至是送給香港人的禮物。很多人說一齣好的電影需要「編劇、導演、演員」三大元素環環緊扣,但《梅艷芳》還外加一項,就是香港人的回憶。香港人在看《梅艷芳》時會自我腦補,將劇中角色的情感填得圓滿,只有曾見證過從八十年代到千禧時光的香港人,才能提煉出最深切感受。

後記:建構80's至千禧香港

梅艷芳、張國榮、鄭少秋、黎小田、陳淑芬、Beyond、草蜢、許志安、關錦鵬、劉天蘭;還有梅姐跟哥哥那些就算無音樂你都會識唱晒成首的歌;還有利舞臺、妙麗中心、紅館、啟德機場、還有尖東可以大叫甚至掟可樂樽的海旁……,不止是集體回憶,亦不止於懷舊,他們本來就是屬於一個年代的標誌,是建構著整個八十年代至千禧年的香港;他們當中有些隱退,有些離去,那個年代亦已永不復見。浩瀚煙波裡,我懷念梅姐,懷念那個時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