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轉向「引導」:把自由探索融入幼兒運動課堂

撰文|芝士教練

在幼兒教育中,「遊戲」與「訓練」看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一個自由無拘,一個重視結構;一個隨興而行,一個目標明確。然而,在實際教學現場中,這兩者其實可以互補並存,甚至互相成就。

根據《香港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教育工作者應更有智慧地把自由探索的精神,融合到課堂設計之中,讓運動課堂不只是學習動作技巧的場地,更是一個讓幼兒發展自主性、創造力與解難能力的空間。

從「指定動作」到「自由探索」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自由探索」為幼兒提供更多自我決定與嘗試的空間。要實踐這種融合式課堂,可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

1. 創造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與材料

場地與器材不應只是安全與標準的代名詞,更應是激發幼兒好奇心與探索慾望的誘因。例如:準備不同大小、質感與重量的球體;設置高度不一、通道變化多端的障礙物;提供多樣選擇的體適能材料等,皆有助於激發幼兒主動參與。


2. 減少不必要的動作規範

以訓練動作為目標的課堂,可以設計更多「選擇性操作」的情境。例如,在設計跨越障礙的練習時,不必強制所有幼兒都採取跳躍方式完成,可以讓他們選擇爬過、繞過、翻越等方法。同樣地,練習投擲或踢球時,可以設置不同大小、距離或方向的目標,讓幼兒自行挑戰。這些設計背後的邏輯,是尊重幼兒的多元能力與學習風格,讓每位孩子都能在屬於自己的步伐中建立信心。


3. 教師從「指導者」轉為「促進者」與「觀察者」

在自由探索式課堂中,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不再只是教導技巧與糾正姿勢的「指令者」,而是確保環境安全、觀察幼兒反應、適時提供支持與引導的「促進者」。

這種角色轉換的最大價值,在於教師能更細緻地觀察到幼兒的行為模式、解難過程與社交互動,從中發現每位孩子獨特的學習節奏與潛能。


4. 肯定過程多於結果

教育重點不應只落在動作的完成度上,更應重視幼兒參與過程中的勇氣與嘗試。當孩子願意主動試錯、互相模仿、甚至創新動作時,他們已經在建構屬於自己的學習經驗,而這樣的學習,往往比標準答案來得更深刻。


更貼近孩子本質的學習方式

自由探索式運動教學,除了讓課堂變得更有趣與彈性,還能帶來更深遠的教育意義:

  • 照顧個別差異:每位幼兒的興趣、能力、節奏不同,開放式的設計更能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參與方式。
  • 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孩子透過選擇與嘗試,不只是練習身體技巧,更是在建立解難與決策的能力。
  • 培養未來學習的態度:這種以探索為核心的學習方式,能培育出主動學習、樂於挑戰的特質,為日後的成長奠定重要基礎。

結語:教練不只是示範,更是同行者

當我們重新審視「運動教學」的意義,就會明白:我們不是只教孩子如何跳得高、跑得快,更是透過身體活動培養獨立思考、創新嘗試與自信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才真正貼近「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

下次帶孩子上體能課時,不妨多一點觀察、少一點指令;多一點空間、少一點限制。因為正是在這些自由選擇與自主嘗試中,孩子真正學會了如何「自己去學」。

如對自由探索式體能課堂設計感興趣,歡迎留意下期專欄〈觀察力的力量:如何讀懂幼兒在自由遊戲中的學習訊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