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感到氣餒
年輕人對前路感到氣餒,在今天已不是新鮮事。今天半宅職薯就嘗試以年輕人角度,分析當中原因。
誤以為教育能提升相對競爭力
在多年之前,社會曾經出現過一種論述:增加大學學額可以 改善年輕人就業狀況,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當年我聽到這種論述已經覺得有些問題:當人人都是大學生,那便等於誰都沒有競爭優勢。
到了今時今日,各式各樣的資助或自資課程林立,要找一個沒有大學程度的年輕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批使盡拼勁考上大學,或花掉父母積蓄修讀自資課程的學生,一心以為畢業後便鴻鵠將至。誰不知,結果只是和其他人打個平手,你能說不氣餒嗎?
高不成,低又不能遷就
這個社會沒有因為教育制度量產知識分子,而大量增加知識型工作空缺。結果有好些大學程度或以上的年青人,只能夠選擇在上一個年代只需中學程度的工作。
這些年輕人會被父母埋怨:「乜你咁蠢㗎?!大學畢業梗係做經理或者專業人士㗎啦?點解你會做個初級職員㗎?!」來自父母的期望落差,令年青人即使肯腳踏實地由低做起,也會受到家人的批評和奚落,有苦自己知。
資訊發達,造成比較壓力
互聯網充斥著類似「30歲前千萬身家」、「25歲年薪百萬」的成功故事。的而且確,社會上是有尖子的。但在以前年代,這些尖子的成功故事卻離普通人很遠,聽起來更似幻覺,更似都市傳說。
但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這些成功故事(其實是異數)彷彿就在身邊發生。而這些成功故事的特色,就是簡化了當中的難度和技巧,令每一個讀者都以為自己能夠做到。當你讀到這些報導,你仍會安於現在的工作嗎?
栽培方式單一,學術以外未被啟發
香港是一個很喜歡追KPI的地方,就連兒童及青少年的教育都以追成績為主:只要考試高分,其他什麼都不重要。應變能力、受壓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想像能力……等等不能夠反映在成績表的東西,竟相對地變得多餘。
結果不少年青人被栽培成技能單一的「好學生」。當他們投身社會,發現學術知識只是眾多要求的其中一項時,才發現自己難以適應。接二連三的挫敗,容易使人感到氣餒。
結語
當只有少數年青人感到氣餒,我們可以解釋是個別年青人的問題。但當整個時代大部分年青人都感到氣餒,這就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有閱歷,有能力的人去正視。
當然,令年青人感到氣餒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在這裡希望做到的,就是打開話題,刺激大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