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識滿天下——社企轉虧為盈的魔術師

身兼「豐盛社企學會」會長、扶貧委員會「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專責小組」委員、前民政事務局「社企諮詢委員會」委員、勞工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等多項公職的紀治興博士,從事社企扶貧經年,多番化腐朽為神奇,把一眾非牟利的相關機構,轉虧為盈。
紀博士四十九歲退休,時任HP惠普環球副總裁及香港公司董事總經理,馳騁中國多個省市。退休之際,在機緣巧合下,無意中加入一個名為「豐盛車房」的社創機構,輾轉亦開設了另一社創機構「豐盛髮廊」,繼而創立了這個「豐盛社企學會」。
「豐盛車房」聘請一些年輕釋囚,好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以便他日重投社會工作。車房在一九八七年創立,當時是一門蝕本生意。到一九九一年,已可自負盈虧。「事緣車房遇上水浸及金融風暴,被迫暫停營業,損失慘重。負責人向我募捐,我亦連續兩年向他們捐助。但到第三年的時候,發覺長貧難顧,不能無意義地維持下去。因此,我採取一些靈活的策略,便是捐助一半金錢,貢獻一半時間,去協助他們繼續營運。」當審視豐盛車房的運作情況時,發覺他們儲存客戶的資料,仍然套用診所式病歷卡,亦沒有「ISO國際標準驗證」,保障服務質素。由此證明,經營手法過時落伍。另外,車房從四個零件供應商中,選取其中一個效率較高,但價錢昂貴的參與者,原來他們並不懂得格價的技巧,故此浪費大量資金。
車房店長入職時充滿雄心壯志,但經過長期的虧蝕後,便變得意志消沉。由此可知,一個人若然經常處於逆境下,高峰也會變成低潮。「在開源方面,我建議他們增加零件費用;而節流方面,則把四個供應商減為兩個供應商,然後選擇價低者得。」此外,還建議「分紅」措施,把紅利撥出三分一,按比例分發給所有員工。此舉相當吸引和鼓舞,就如小孩子喝苦茶,給予「嘉應子」作為獎勵。「仍然記得首次分紅,大夥一起慶祝,買備燒肉、油雞、生果、汽水等,十分高興熱鬧。這是我在管理方面,一次滿意的回報。」
不久,紀博士在西灣河開辦另一社企「豐盛髮廊」,打破傳統集資的經營模式;並聘請釋囚,作為員工。紀博士回憶一個難忘的故事,緣於他受邀出席一個由時任懲教署署長郭亮明先生主持的講座。事前搜集了有關資料,席間向郭處長提問:「懲教署一年耗用多少成本,以管理一名囚犯?」答案竟然高出資助一名綜援人士八倍之多。於是向對方質疑成本效益不高,並告以美國一些監獄,把營運外判,結果成本遠低於本港的支出。同時建議本港懲教署,把管理囚犯的工作外判社會企業。除節省成本外,還可創造不少就業機會。由於問題的尖銳,引起講者的關注和興趣。於是,彼此便開始洽談有關釋囚的出路事宜。「我稱之為,縱使不能贏取對方,便把對方包攬回來,留為己用。」
從懲教署聘請一些釋囚到豐盛髮廊工作,並且獲得報章報道。豈料懲教署卻質疑,照片曾否得到釋囚本人及家長的同意呢?由於紀博士只懂得營商,不熟悉相關法例,才犯上疏忽的責任。自此,從大學邀請犯罪學教授,從商界邀請同業,還邀請具有扶貧助學經驗的神學教授,擔任顧問,以免重蹈覆轍。髮廊的生意十分興旺,不少人慕名前來當義工。豈料衍生另一問題,便是需要調配人手,放下繁忙工作,以便指導義工學習。坦白說,此舉實在是一項營運成本;因此,他們想出向義工徵收每年港幣二千元,作為會費。除了幫補收入外,更防止某些人士,無意義地佔用名額。「豐盛社企學會」的雛形,從而建立起來。(上)
撰文:陳志亮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陳志輝教授
紀博士四十九歲退休,時任HP惠普環球副總裁及香港公司董事總經理,馳騁中國多個省市。退休之際,在機緣巧合下,無意中加入一個名為「豐盛車房」的社創機構,輾轉亦開設了另一社創機構「豐盛髮廊」,繼而創立了這個「豐盛社企學會」。
「豐盛車房」聘請一些年輕釋囚,好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以便他日重投社會工作。車房在一九八七年創立,當時是一門蝕本生意。到一九九一年,已可自負盈虧。「事緣車房遇上水浸及金融風暴,被迫暫停營業,損失慘重。負責人向我募捐,我亦連續兩年向他們捐助。但到第三年的時候,發覺長貧難顧,不能無意義地維持下去。因此,我採取一些靈活的策略,便是捐助一半金錢,貢獻一半時間,去協助他們繼續營運。」當審視豐盛車房的運作情況時,發覺他們儲存客戶的資料,仍然套用診所式病歷卡,亦沒有「ISO國際標準驗證」,保障服務質素。由此證明,經營手法過時落伍。另外,車房從四個零件供應商中,選取其中一個效率較高,但價錢昂貴的參與者,原來他們並不懂得格價的技巧,故此浪費大量資金。
車房店長入職時充滿雄心壯志,但經過長期的虧蝕後,便變得意志消沉。由此可知,一個人若然經常處於逆境下,高峰也會變成低潮。「在開源方面,我建議他們增加零件費用;而節流方面,則把四個供應商減為兩個供應商,然後選擇價低者得。」此外,還建議「分紅」措施,把紅利撥出三分一,按比例分發給所有員工。此舉相當吸引和鼓舞,就如小孩子喝苦茶,給予「嘉應子」作為獎勵。「仍然記得首次分紅,大夥一起慶祝,買備燒肉、油雞、生果、汽水等,十分高興熱鬧。這是我在管理方面,一次滿意的回報。」
不久,紀博士在西灣河開辦另一社企「豐盛髮廊」,打破傳統集資的經營模式;並聘請釋囚,作為員工。紀博士回憶一個難忘的故事,緣於他受邀出席一個由時任懲教署署長郭亮明先生主持的講座。事前搜集了有關資料,席間向郭處長提問:「懲教署一年耗用多少成本,以管理一名囚犯?」答案竟然高出資助一名綜援人士八倍之多。於是向對方質疑成本效益不高,並告以美國一些監獄,把營運外判,結果成本遠低於本港的支出。同時建議本港懲教署,把管理囚犯的工作外判社會企業。除節省成本外,還可創造不少就業機會。由於問題的尖銳,引起講者的關注和興趣。於是,彼此便開始洽談有關釋囚的出路事宜。「我稱之為,縱使不能贏取對方,便把對方包攬回來,留為己用。」
從懲教署聘請一些釋囚到豐盛髮廊工作,並且獲得報章報道。豈料懲教署卻質疑,照片曾否得到釋囚本人及家長的同意呢?由於紀博士只懂得營商,不熟悉相關法例,才犯上疏忽的責任。自此,從大學邀請犯罪學教授,從商界邀請同業,還邀請具有扶貧助學經驗的神學教授,擔任顧問,以免重蹈覆轍。髮廊的生意十分興旺,不少人慕名前來當義工。豈料衍生另一問題,便是需要調配人手,放下繁忙工作,以便指導義工學習。坦白說,此舉實在是一項營運成本;因此,他們想出向義工徵收每年港幣二千元,作為會費。除了幫補收入外,更防止某些人士,無意義地佔用名額。「豐盛社企學會」的雛形,從而建立起來。(上)
撰文:陳志亮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陳志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