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識滿天下——青年就業武器—堅持比努力更厲害

  今天晉身為行政總裁的鄭浩維(Brian),求學時期像一般學生讀書的概念,返學校就是上堂、交功課、考試,達成家長和老師的期望。這似乎是香港年輕人成長的必經階段。
  他畢業於喇沙書院,個性好動活躍,玩樂多讀書少,高考成績不太理想,但幸運地被中大錄取。從中學到大學,除了沒有好好做功課,他是個校園積極份子,在校內非常活躍,組織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青少年都抱著一個心態:無負青春,讀書的樂趣就是要玩得精采。好歹三年夠學分畢業了,捧了個學位,卻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
  誤打誤撞找到補習社一份教職,透過教學更切身處地與學生接觸。教了一年半,他發覺,補習成為學習常態,學生要的是一套攞高分技巧,老師的功能就是幫學生應付一波又一波的考試,追求更高學歷。從學生身上,他看見自己的影子,看着他們一個個重蹈自己走過的路,他有所醒覺,整個社會出現觀念偏差的問題。
  「我所學的和我想做的有很大距離,當我開始思考人生要走的路,就發覺自己太多不足,有必要重入校園,尋找我想要的學問,於是我返回中大讀MBA。」大家和筆者一樣好奇,Brian有的是教學經驗,MBA讀的是商管課程,教育與商業兩個範疇,怎拉上關係呢?原來他就是要進入從未接觸的商業知識領域,理解非教學人士的思維方式,學習商業的行政管理和營運技巧,把實用知識應用到生活層面。憑着非一般的決心,Brian再入校園認真讀完碩士,他的視野開拓了,學會更深層次解決問題。
  走過迂迴曲折,轉個彎重回正軌,Brian找到自己的路,生活變得極具意義。他要回頭幫年輕人重新認識自我,尤其是弱勢青年,沒有高等學歷,甚至DSE不過關,或者讀了大學而學非所用的一群,幫他們從迷失中找回自己,使年輕人以後的路行得更好。Generation正是給他無限發揮的空間平台,至此他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路。
  為特定的行業工種設計就職培訓課程,Brian首先要闖僱主一關,企業有根深柢固的觀念,僱主認為學歷就是人才,沒有大學學位很難踏進企業的門檻。改變傳統觀念並非一蹴即就的事,唯有不斷摸索,與僱主磨合及了解相應培訓職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安排非學位學員就職,讓其實際工作表現證明員工的能力。過程中他默默付出,每天花大量時間接觸不同行業的僱主,聆聽每個學員的故事,還要處理公司的大小行政事務,付出的時間和辛勞遠超過一份工,這些經驗正好促進個人成長,他認為非常值得。
  他的課程設計不是單純的技能培訓,焦點涵蓋V.A.S.K.四方面,即價值、態度、技術、知識。其不同之處是讓學員透過各式的角色扮演、個案分析等,學習行業技能及軟技巧;更通過生涯規劃認識自己,追求理想。每個學員都在Brian心中佔一席位,所以在畢業入職之後還要與導師跟進他們的表現,這其實已超越了課程的範圍,但Brian毫不計較,他希望與僱主一同合作,幫到弱勢青年能真正起步,才算大功告成。
  Brian最開心看見年輕人的改變,有一位進修「客戶服務」的學員,中五未讀完,個性內向慢熱,缺乏自信心。導師發現他有樂於助人、替人設想的優點,這種內在特質轉化為工作動力,從此脫胎換骨。求職面試時,他擊倒兩個大學生贏得亞洲國際博覽館的職位,更放棄另一份更高薪工作,寧願每天花三小時來回上班,他的堅持受到賞識。這就是Brian常說的:「堅持比努力更厲害。因為它有無窮威力。」
  為年輕人找對工作的同時,也為企業找對人才。Brian認為,重建人才配對生態系統,必須有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從基本教育著手,改變教和學的態度,以才能配合學習。不受制度規限的自資學校和社企可試行課程改革,試驗效果。課程要從僱主出發,希望僱主積極參與,從而改變觀念接受年輕人。他更希望商界參與,把企業帶入校園,讓學生對未來工作有實際的理解。最後期待決策者、持份者都正視問題,共同聯手,協力拉近學業與職業之間的差距,善用人才,共享社會資源。
本欄由中大EMBA課程專訪成功機構,冀讀者能從中借鑑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統籌:陳志輝教授及中大EMBA課程
Generation香港行政總裁鄭浩維(Brian)撰文:予倩

陳志輝教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