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青年就业武器—坚持比努力更厉害
今天晋身为行政总裁的郑浩维(Brian),求学时期像一般学生读书的概念,返学校就是上堂、交功课、考试,达成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这似乎是香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他毕业于喇沙书院,个性好动活跃,玩乐多读书少,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但幸运地被中大录取。从中学到大学,除了没有好好做功课,他是个校园积极份子,在校内非常活跃,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青少年都抱著一个心态:无负青春,读书的乐趣就是要玩得精采。好歹三年够学分毕业了,捧了个学位,却不知道自己想做甚么。
误打误撞找到补习社一份教职,透过教学更切身处地与学生接触。教了一年半,他发觉,补习成为学习常态,学生要的是一套攞高分技巧,老师的功能就是帮学生应付一波又一波的考试,追求更高学历。从学生身上,他看见自己的影子,看着他们一个个重蹈自己走过的路,他有所醒觉,整个社会出现观念偏差的问题。
「我所学的和我想做的有很大距离,当我开始思考人生要走的路,就发觉自己太多不足,有必要重入校园,寻找我想要的学问,于是我返回中大读MBA。」大家和笔者一样好奇,Brian有的是教学经验,MBA读的是商管课程,教育与商业两个范畴,怎拉上关系呢?原来他就是要进入从未接触的商业知识领域,理解非教学人士的思维方式,学习商业的行政管理和营运技巧,把实用知识应用到生活层面。凭着非一般的决心,Brian再入校园认真读完硕士,他的视野开拓了,学会更深层次解决问题。
走过迂回曲折,转个弯重回正轨,Brian找到自己的路,生活变得极具意义。他要回头帮年轻人重新认识自我,尤其是弱势青年,没有高等学历,甚至DSE不过关,或者读了大学而学非所用的一群,帮他们从迷失中找回自己,使年轻人以后的路行得更好。Generation正是给他无限发挥的空间平台,至此他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路。
为特定的行业工种设计就职培训课程,Brian首先要闯雇主一关,企业有根深柢固的观念,雇主认为学历就是人才,没有大学学位很难踏进企业的门槛。改变传统观念并非一蹴即就的事,唯有不断摸索,与雇主磨合及了解相应培训职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安排非学位学员就职,让其实际工作表现证明员工的能力。过程中他默默付出,每天花大量时间接触不同行业的雇主,聆听每个学员的故事,还要处理公司的大小行政事务,付出的时间和辛劳远超过一份工,这些经验正好促进个人成长,他认为非常值得。
他的课程设计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焦点涵盖V.A.S.K.四方面,即价值、态度、技术、知识。其不同之处是让学员透过各式的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学习行业技能及软技巧;更通过生涯规划认识自己,追求理想。每个学员都在Brian心中占一席位,所以在毕业入职之后还要与导师跟进他们的表现,这其实已超越了课程的范围,但Brian毫不计较,他希望与雇主一同合作,帮到弱势青年能真正起步,才算大功告成。
Brian最开心看见年轻人的改变,有一位进修「客户服务」的学员,中五未读完,个性内向慢热,缺乏自信心。导师发现他有乐于助人、替人设想的优点,这种内在特质转化为工作动力,从此脱胎换骨。求职面试时,他击倒两个大学生赢得亚洲国际博览馆的职位,更放弃另一份更高薪工作,宁愿每天花三小时来回上班,他的坚持受到赏识。这就是Brian常说的:「坚持比努力更厉害。因为它有无穷威力。」
为年轻人找对工作的同时,也为企业找对人才。Brian认为,重建人才配对生态系统,必须有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从基本教育著手,改变教和学的态度,以才能配合学习。不受制度规限的自资学校和社企可试行课程改革,试验效果。课程要从雇主出发,希望雇主积极参与,从而改变观念接受年轻人。他更希望商界参与,把企业带入校园,让学生对未来工作有实际的理解。最后期待决策者、持份者都正视问题,共同联手,协力拉近学业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善用人才,共享社会资源。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统筹:陈志辉教授及中大EMBA课程
Generation香港行政总裁郑浩维(Brian)撰文:予倩
陈志辉教授
他毕业于喇沙书院,个性好动活跃,玩乐多读书少,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但幸运地被中大录取。从中学到大学,除了没有好好做功课,他是个校园积极份子,在校内非常活跃,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青少年都抱著一个心态:无负青春,读书的乐趣就是要玩得精采。好歹三年够学分毕业了,捧了个学位,却不知道自己想做甚么。
误打误撞找到补习社一份教职,透过教学更切身处地与学生接触。教了一年半,他发觉,补习成为学习常态,学生要的是一套攞高分技巧,老师的功能就是帮学生应付一波又一波的考试,追求更高学历。从学生身上,他看见自己的影子,看着他们一个个重蹈自己走过的路,他有所醒觉,整个社会出现观念偏差的问题。
「我所学的和我想做的有很大距离,当我开始思考人生要走的路,就发觉自己太多不足,有必要重入校园,寻找我想要的学问,于是我返回中大读MBA。」大家和笔者一样好奇,Brian有的是教学经验,MBA读的是商管课程,教育与商业两个范畴,怎拉上关系呢?原来他就是要进入从未接触的商业知识领域,理解非教学人士的思维方式,学习商业的行政管理和营运技巧,把实用知识应用到生活层面。凭着非一般的决心,Brian再入校园认真读完硕士,他的视野开拓了,学会更深层次解决问题。
走过迂回曲折,转个弯重回正轨,Brian找到自己的路,生活变得极具意义。他要回头帮年轻人重新认识自我,尤其是弱势青年,没有高等学历,甚至DSE不过关,或者读了大学而学非所用的一群,帮他们从迷失中找回自己,使年轻人以后的路行得更好。Generation正是给他无限发挥的空间平台,至此他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路。
为特定的行业工种设计就职培训课程,Brian首先要闯雇主一关,企业有根深柢固的观念,雇主认为学历就是人才,没有大学学位很难踏进企业的门槛。改变传统观念并非一蹴即就的事,唯有不断摸索,与雇主磨合及了解相应培训职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安排非学位学员就职,让其实际工作表现证明员工的能力。过程中他默默付出,每天花大量时间接触不同行业的雇主,聆听每个学员的故事,还要处理公司的大小行政事务,付出的时间和辛劳远超过一份工,这些经验正好促进个人成长,他认为非常值得。
他的课程设计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焦点涵盖V.A.S.K.四方面,即价值、态度、技术、知识。其不同之处是让学员透过各式的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学习行业技能及软技巧;更通过生涯规划认识自己,追求理想。每个学员都在Brian心中占一席位,所以在毕业入职之后还要与导师跟进他们的表现,这其实已超越了课程的范围,但Brian毫不计较,他希望与雇主一同合作,帮到弱势青年能真正起步,才算大功告成。
Brian最开心看见年轻人的改变,有一位进修「客户服务」的学员,中五未读完,个性内向慢热,缺乏自信心。导师发现他有乐于助人、替人设想的优点,这种内在特质转化为工作动力,从此脱胎换骨。求职面试时,他击倒两个大学生赢得亚洲国际博览馆的职位,更放弃另一份更高薪工作,宁愿每天花三小时来回上班,他的坚持受到赏识。这就是Brian常说的:「坚持比努力更厉害。因为它有无穷威力。」
为年轻人找对工作的同时,也为企业找对人才。Brian认为,重建人才配对生态系统,必须有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从基本教育著手,改变教和学的态度,以才能配合学习。不受制度规限的自资学校和社企可试行课程改革,试验效果。课程要从雇主出发,希望雇主积极参与,从而改变观念接受年轻人。他更希望商界参与,把企业带入校园,让学生对未来工作有实际的理解。最后期待决策者、持份者都正视问题,共同联手,协力拉近学业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善用人才,共享社会资源。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统筹:陈志辉教授及中大EMBA课程
Generation香港行政总裁郑浩维(Brian)撰文:予倩
陈志辉教授
最Hit
宣萱上载「拖手相」官宣古天乐恋情?无预警甜蜜发图惹网民疯狂 本尊上水10字亲回应
2025-11-13 22:00 HKT
香港老板大赞厨师见工有诚意!港男「盛装」应征中厨 即场抛镬炒小菜 网民恭喜:尊重自己同工作
2025-11-13 16:00 H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