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由家開始——家居隔離的日子

  傳媒報道一名十三歲留學少女回港後戴著藍色監察手帶,與父親出外用膳,涉違反隔離令。眾人批評她無公德心和不守法,為人父親不矯正制止,還鼓勵維護,立了壞榜樣。
  家居隔離是公民責任,但在香港不易執行。以我家經驗,小W在家居檢疫令生效前從海外回來,為了安全,我們自發安排他隔離兩周,提醒他在家戴口罩,分開使用餐枱、洗衣機、洗手間等。起初以為很簡單,但經十天實踐,遇到不少難題,亦有風險。
  在香港,成年人常把〇三年沙士經歷放在口邊,但十七年前的非典肺炎是少年人未經歷過的教訓。留學生被外國文化洗腦,防疫意識薄弱,小W曾以英國政府和學校也叫人不用戴口罩來反駁父母。要令他心服口服,策略是反洗腦,引用專家論證和案例,客觀說明戴口罩和家居隔離的重要性。理性一關過了,接着是心理關口。為了令他覺得不被特別看待,全家也戴口罩,在家工作,不出外用膳,齊上齊落。苦日子有人陪伴,總會好過一點。
  在香港,家居隔離的最大挑戰是環境,活在幾百呎斗室,家人沒有獨立睡房和廁所,難以達到隔離效果。小W算幸運,有自己的房間,惟睡牀和房門只有一步之遙,要求活力充沛的少年人,兩周關在房中不出街,精力如何發泄?簡直是精神和身體虐待啊!較人道的做法是讓他在家中「自由行」,但病毒可透過物件傳播,那麼他接觸過的物件,豈不要每分鐘消毒?大人惟有盡量留在自己房中,把家中公共空間留給孩子;又提醒自己在家也要勤洗手。
張笑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