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北都區必須用上狠勁
特首在施政報告強調加大、加快為北都區發展拆牆鬆綁,不但成立跨部門專組做整體協調,並準備及時修例,運用最大行政權限,甚至表示要比原先計劃更快完成。發展模式也會更開放多樣,包括片區開發、增加換地靈活性和1.5級土地開發方式。最重要是特首親自承擔總指揮協調的角色,務求加強政策銜接,盡量無縫對接。看來萬事俱備,就看政府團隊如何完成各階段任務。
北都區約佔香港三分一土地,現有的功能及用途多樣,所有權和使用權複雜,要根據發展規劃盤活相關資源,定好使用範圍、比例及開發次序相當艱巨,所以政府絞盡腦計尋求土地置換及騰退的方法。土地能否及時開發並推出,決定了各項政策措施在北都區能否及時有效落地,發揮最大效用,特別是在創新科技、產業化、國際教育這幾方面。
就創科及產業化而言,北都區需要足夠的土地來吸納有一定規模及空間要求的重點和跨國企業,特別是高尖精企業。由於大灣區各城市都在極力爭取企業、人才落地,時間不等人,一旦企業、人才找到其他落腳點,要再轉移到香港就不容易,所以土地供應是成敗關鍵之一。回顧河套區的港方園區,就因土地開發速度及條件限制,比深圳園區滯後不少。北都區可認考慮採取“土地未至而企業先至”的新模式及智慧管理,把企業、人才先鎖定,分階段滿足空間要求,化整為零,只要有創新管理思維,辦法還是很多的,特別是為數眾多對土地供應敏感度較低而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初創企業,有如政府的中轉房屋政策可借鑒。外國的經驗顯示,往往是那些生產力高、顛覆性強及市場觸覺敏銳的初創企業,他們的爆紅牽動整個創科發展,成功的灣區必須有完整的生態環境,才具備可持續性,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
就筆者非常關心的中醫藥發展而言,如果只重視其醫療衛生服務及臨床標準而忽視其產業化需要,將會浪費香港的產學研獨特優勢,北都區也應該建立專門針對中醫藥生物科技產業的基地,例如GMP和中試設備,為中醫藥國際化建立科研集群,與快要開業的香港中醫院和各所大學互相呼應。突破性的科技發明需要跨學科環境及交流平台,例如讓中醫藥產業與北都區的現代生態農業、國際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學基地聯動起來,產生特殊的化學作用。北都區的片區開發,應該考慮引進國內外的傳統和現代的中醫藥企業及科研單位,形成獨特群落,為中醫藥的國際化造就特殊生態氛圍。
國際教育產業是北都區重點之一,所需土地也應該盡早安排落實,因為教育規劃設計和實施時間比較長,起碼要盡早劃定區塊,讓各香港與世界各地院校提早準備,就如筆者上面的建議,空間未騰出而機構先報到,以各種方式分期入駐,起碼讓它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設施來過渡。生員也需要一定時間做學業規劃,早點落實課程及進駐方案可以提早啟動招生及推廣工作,也便於更早與其他國家地區的教育機構進行整合,以免蘇州過後無艇搭。
北都區的發展既要考慮眾多持份者的意見,也要協調政府內部的力量,動用龐大政府資源做配置,箇中難度就算不是司局長都能理解,但畢竟還是需要突破瓶頸。在舊的發展模式,要開發這麼大面積的土地耗時太長,往往官僚程序關卡重重,沒有驚人的魄力及深化改革的決心不能盡早完成。現今的政經環境只爭朝夕,不能以慣常思維及一般行事方式去推動,否則墨守成規,特首在重大決策作出後必須力排眾議,以自己行政主導的最大權限來執行,更必須用上狠勁!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懂得巧妙平衡風險、效益、進度、模式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是成敗的關鍵,是考驗特首及特區團隊的巨大挑戰。政府不一定只是用錢來解決問題,也必須想盡辦法利用政府手上制定政策的權力,盡量利用民間力量及人才,在官民的通力合作下,希望這三分一的香港能引領香港的未來!
黃炳逢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
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召集人
香港中醫藥生物科技聯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