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頂尖文化藝術人才到港的最佳時機
要將香港發展為十四五規劃下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除了積極增加的文化藝術硬件設施外,相關軟件包括人才、文藝內容、教育培訓、行政管理、市場生態圈建設等等至關重要,尤其是人才方面。內地的一些文化藝術地標,有些是始於人才的聚集及相關生態環境的形成,不單是硬件設備的投資。例如北京的798及宋莊,在人才聚集形成氣候前其實硬件條件並不優越,一開始也非政府主導,只是憑著有藝術家聚集,形成充分交流活動氛圍,大家巧妙地利用所在地的條件,生成具有獨特氣息的文化藝術區。這反映其實文化藝術中心的建設,軟件比硬件更重要,如果只有設施,沒有人才,不能成事。
為了引進頂尖的文化藝術人才到香港,筆者之前也游說了國際知名的旅法國際二胡大師果敢,以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果大師曾獲頒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是世界首位中國民族音樂家和首位中國二胡演奏家獲此殊榮。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邀藝術家,也是首位中國二胡演奏家獲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果敢用中國傳統的二胡音樂與世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音樂家、交響樂團合作,足跡遍及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演出超過3,000多場,出版唱片80餘張。並在《功夫熊貓3》、《新少林寺》等70多部中外電影裡配樂,在世界各地頂尖音樂廳及劇院演出過。果大師也剛剛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聘任為兼任教授及駐校藝術家。像這樣周遊列國而能成功建立國際知名度及全球人脈的中國藝術家,現在也成為香港藝術家,是弘揚中華文化及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最佳拍檔,絕對可以助力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樣的國際級大師能否為香港發揮作用,就要看政府如何好好通過他們宣傳香港,看本地文化藝術人才如何與他們有效融合,並通過他們走向世界。
香港本身文化藝術人才不少,作品水平也備受肯定。他們面臨的問題是硬件設施不足、本都市場規模較少、產業化不足等等,所以希望政府不斷增加硬件設施,增加財政資助,讓他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要文化藝術發展可持續,只靠政府的資助肯定不足夠,需要形成優良生態環境,要有產業化思維,聚合不同的關鍵元素才能產生足夠的化學作用,把香港的文化藝術推上新台階。
從前香港有過影視娛樂事業的黃金時代,受益於當時香港隨著亞洲的經濟起飛,其時香港的文化藝術人才有不少是從鄰近地區到香港來發展,也與香港當時作為亞洲貿易中心與交通樞紐有關,許多中西方的人、才、物、信息都通過香港流動,形成文化集散效益,確實有相當的優勢,並瘋魔不少亞洲國家。但要一模一樣複製到今天恐怕不能,但當中香港的部分優勢依然存在,可以按照最新情況重新組合。隨著像西九文化區的設施配套開始加快加大使用,包括故宮分館、M+博物館、戲曲中心及最近開始的啟德體育館等等,政府在文體旅方面大力推動,文化氛圍也逐漸開始形成,加上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大灣區,提供了更多市場契機,內地民眾也可以來港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現在是引入各地文化藝術人才到港,特別是頂尖人才,與本地人才融合的關鍵時刻,各項軟件必須配合硬件投入使用,方能發揮協同效益。
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有其獨特的要求和條件。有內地藝術界朋友告訴筆者,說現時香港的人才計劃要吸引頂級藝術文化人才還需要做更多工作,提供更好的條件,而且是極佳時機。內地的文化藝術人才正積極走出去,香港可以作為他們的落腳點及踏腳石,加上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創作環境與內地有所不同,但與內地市場可以有效接軌,他們來到香港與本地人才融合,可以優勢互補,一起走出去。哪吒和悟空等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藝術內涵的作品最近揚威國際,估計將會有更多中國優秀文化藝術作品會走向國際,如果香港在吸引頂尖文化藝術人才落地方面做得好,將會為香港提供更多經濟增亮點。
撰文:黃炳逢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總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