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銀髮經濟新機遇 與區域協同發展 | 社論

  人口老化成全球趨勢,香港與內地同樣面臨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昨天政府與社聯合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展示近千款本地與國際樂齡科技產品,凸顯香港在安老服務與科技創新領域的積累與優勢。從平安鐘、軟餐技術到AI陪伴機械人,香港多年來發展出多元化的樂齡科技產品與服務,並憑藉與國際接軌的經驗,正逐步成為創新長者服務的樞紐,為大灣區乃至亞太區域的養老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香港在樂齡科技領域的成就,源於長期以來對社會需求的敏銳回應與跨界協作。例如,社聯推出的《適老易食食品通用要求》於今年9月納入大灣區標準,成為首份由業界主導制訂的區域標準。這一突破體現香港在專業服務與制度建設上的優勢,也標誌着香港經驗的成功輸出。這些成果顯示,香港不僅能解決本地老化問題,更能將專業服務與創新模式拓展至更廣闊市場。

  面對人口老化,政府與各界正加大資源投入,將樂齡科技發展為新興產業。本次博覽會中,參展單位逾270個,產品涵蓋社交陪伴機械人、多語言AI聊天系統等,展現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這些創新方案不僅提升長者生活品質,亦降低照護負擔,同時創造經濟價值。例如,有展商開發的機械人兼具交流與導覽功能,能緩解長者的孤獨感,這類產品在需求龐大的大灣區市場極具潛力。香港若能持續強化研發與應用,樂齡科技有望成為推動經濟多元化的重要動力。

  更重要的是,香港在區域合作中扮演着「內聯外通」的關鍵角色。社聯副主席陳智思指出,博覽會與政府的樂齡及復康創科應用基金相輔相成,支持銀髮經濟發展,並推動知識轉移與區域標準制訂。2027年,香港將舉辦第18屆國際老齡會議,進一步連結大灣區與國際社會,展示本地創新經驗。這種「連結灣區,通往國際」的策略,不僅強化香港作為創新樞紐的地位,也為大灣區養老產業的協同發展注入動力。

  展望未來,香港應從三方面着力:首先,加強官產學研合作,將先導計劃轉化為可規模化的產品與服務;其次,深化與大灣區城市的標準對接與市場拓展,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最後,善用國際網絡,推動樂齡科技與政策創新的全球對話。透過這些努力,香港不僅能應對自身老化挑戰,更能將銀髮經濟轉化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實現社會與經濟的雙贏。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