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人與機械人將共處 早籌謀人性化規管 | 社論
內地小鵬汽車展示女性人形機械人Iron,行動酷似真人,引起中外關注。這則新聞標誌着一個新時代的臨近——機械人正逐步走出工廠生產線,進入日常生活的各領域。
香港政商界已開始使用智能機械和無人機作測量勘探、樓宇檢測維修、巡邏保安及清潔街道等重複性工作。而人形機械人的引入,預示着一場更深刻的社會變革即將到來。隨着內地企業即將量產人形機械人,預示着機械人將從特定領域走向多場景應用。
面對這場變革,政府和社會各界須主動規劃,核心在於如何使機械人與人協同合作,提升整體生產力,而非簡單地讓機械人取代人類。這需要重新思考未來勞動力的素質需求,並為現有勞動力提供再培訓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主要依靠體力勞動為生的群體,社會有責任幫助他們獲得新技能,避免因技術變革而陷入困境。
現在需及早籌備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範人形機械人的應用。正如汽車駕駛需要考取駕照、遵守交通法規和購買第三方保險一樣,機械人的使用同樣需要相應的監管框架。這包括制訂機械人的安全標準、操作人員資質要求、事故責任認定機制以及強制保險制度。
隨着機械人越來越自主化,甚至需要考慮機械人的法律地位和倫理準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提出「人機投射假說」,發現人們會基於自身認知去理解機械人智慧並與之互動。當機械人違反倫理原則時,會顯著影響人與機械的信任關係。這一發現為機械人倫理規範提供了重要依據。
而在醫療、護老和陪伴等服務領域,機械人的引入尤其需要謹慎。這些領域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效率,更包含人性關懷和情感連接。機械人或取代真人,照顧老人、病患者等弱勢群體,但如何避免因機械人的冰冷服務而喪失人性化的溫度,是社會必須提前研究的課題。
香港不僅要被動適應變革,更要主動引領機械人技術的發展方向。政府可牽頭設立機械人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重點開發適合香港密集城市環境的機械人解決方案。同時,鼓勵企業投資機械人技術,特別是在建築、醫療和養老服務等本地需求旺盛的領域。
未來10年,香港街頭可能出現機械人保安、機械人護理員,甚至機械人咖啡師。它們不會完全取代人類,而是與人類形成新的協作關係。在這場變革中,香港有機會成為人與機械人共存的典範城市——一個科技與人文完美交融的社會。
辛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