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抑鬱症死亡風險高 借鏡國際築安全網 | 社論

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揭示,抑鬱症患者的死亡風險比非抑鬱人士高出一倍,而自殺風險更高出近十倍。而抑鬱症確診後的首180天內,患者的死亡風險最高,約為非抑鬱人士的11倍,凸顯早期介入的逼切性。
面對抑鬱症患者需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生署與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共同推行了「陪我講 Shall We Talk」推廣計劃,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試行「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提供免費精神健康評估和跟進服務。在學校層面,政府恆常化在中學實施三層應急機制,並擴展至小學四至六年級試行,加強支援有需要的學生。而醫管局亦提供藥物、腦電盪和腦磁激治療服務,以治療抑鬱症。
然而,現行體系仍存在不足。根據社聯調查,4成受訪HKDSE學生呈現抑鬱或焦慮症狀,但心理困擾越嚴重,求助意向卻越低。同時,難治型抑鬱症患者的支援更為薄弱。港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約18%抑鬱症病人會發展出抗藥性,他們的死亡風險高52%。
歐美澳政府在應對抑鬱和情緒病方面,已發展出較完善的支援體系。美國通過聯邦資金,推動社區服務,讓專業團隊而非警察響應危機,並建立協調的護理體系。加拿大為合資格殘疾人(包括精神病致殘者)提供經濟支持,並通過整合社區服務,為青少年提供「一站式」支持模式。而澳洲更通過殘障歧視法,禁止基於心理疾病的歧視。
借鑑以上國際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政府可在以下方面加強現有政策:一,強化早期介入與預防,應在學校和社區推廣精神健康素養,將篩查與評估前置;二,建立分層協作模式,推動跨專業、跨部門合作,整合醫療、社會服務與教育系統。針對不同嚴重程度患者提供適切服務,包括增撥資源處理難治型抑鬱症;三,增加資源投放與可及性:擴大公營醫療系統對抑鬱症的治療容量,縮短輪候時間。考慮將更多創新治療方式納入資助範圍,如醫管局已將噴鼻式抗抑鬱藥納入藥物名冊:四,針對高危群組支援:為青少年、長者、在職人士等設計針對性方案。例如,支援社聯建議的跨專業協作,從失眠或身體不適入手,同時處理心理困擾。
通過實踐以上行動,消除零敲碎打的政策,將心理健康提升為公共生優先事項,從治療走向預防,從醫療機構走向社區,築牢全民心理安全網。
辛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