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堵塞採購漏洞 重塑公僕文化 | 社論

  政府採購冒牌樽裝水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公布6項改革措施,旨在從制度、訊息互通及工作文化三方面堵塞漏洞。此事件雖源於個別公司的欺詐行為,卻曝露公僕團隊在盡職審查與風險意識上的不足。當局亡羊補牢固然值得肯定,但長遠而言,必須以更系統化的思維推動改革,重建公眾對政府採購制度的信心。

  政府提出的6項措施中,設立電子資料庫與加強盡職審查指引尤為關鍵。然而,只依賴內部資料庫仍不足夠,應進一步結合市場調查,建立動態更新的「白名單」機制。透過篩選信用良好、往績穩定的供應商,優先納入投標名單,從源頭減少劣質機構參與。此外,定期覆核白名單,若供應商出現履約問題即考慮除名,以促進良性競爭環境。

  針對重大採購項目,政府應借鑒私人機構經驗,引入獨立專業機構審核。例如,在招標階段委託第三方與投標者面談與實地考察,核實其財務狀況、生產能力及過往案例,避免紙面審查的局限。此舉不僅能彌補公僕專業知識的不足,更能透過外部制衡降低風險。當局提出的「採購及物料管理審核組」若能與獨立機構合作,其抽查效能將進一步提升。

  審計署在此事件中已指出人為疏漏問題,未來應加強其防騙職能。例如,建立與執法部門的協作機制,若發現投標文件異常或供應商背景可疑,可即時轉介警方等執法機構調查。同時,審計報告應公開高風險領域的具體案例,促使各部門引以為戒。局方強調「絕不輕輕放下」違法行為,此態度需化為具體行動,透過法律威懾遏止投機行為。

  本次事件涉及十多名官員的紀律調查,除追究責任外,更應轉化為制度改革的契機。建議當局總結教訓後,制訂《官員盡職守則》,明確採購各階段的審查標準與責任歸屬,並建立內部覆核機制,要求各部門定期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匯報執行情況。此外,須從培訓入手,透過案例研討與情境模擬,提升人員對欺詐手法的警覺性,並將盡職審查能力列為晉升考核指標。

  政府採購涉及巨額公帑運用與公共服務質量之優劣,絕不能止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局方提出的措施是正確方向,但關鍵在於落實的決心與持續性。惟有將白名單篩選、第三方審核、審計防騙與文化重塑結合,才能從根本杜絕類似事件。期望當局以此次調查為起點,推動採購制度透明化,讓公務人員真正成為公眾利益的「把關人」。

辛正兒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