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政治犧牲品 | 油尖多士

近日美國接連爆發兩宗震驚全國的命案,其中一宗發生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受害者是23歲的烏克蘭女子伊琳娜扎魯茨卡,晚間收工之後,如常乘搭當地輕鐵,無端遭後座的黑人男子割喉致命,全程不到4分鐘,都有車廂內的閉路電視紀錄,一個年輕的生命在痛苦和震驚中急速消亡,觀者無不心寒。
伊琳娜3年前以難民身份來到美國,在當地的長者中心和一間披薩店打兩份工,還在社區學校補習英文,千山萬水來到美國,只為躲避戰火,尋求平安,開始新的生活和夢想。上車之後,她如常發短訊給男友,但是親人在車站最終等到的是噩耗。
兇手是一個34歲的黑人,有超過10年的案底,包括持械行劫和入屋爆竊,被起訴過14次,今年1月才剛剛被捕。據說他患有精神分裂,其母親曾要求當局將他至少關入精神病院。
由閉路電視所見,伊琳娜上車後,只自顧用手機,與兇手渾無任何接觸,兇手毫無動機拔刀殺人,事後脫掉沾血的上衣,還喃喃自語,自稱「我幹掉了那個白人女孩」。車廂內的其他乘客都默不作聲,也沒有人上前查看受害人的情況。
可以說,一個有精神病的黑人慣犯,隨處遊蕩,在美國眾多如夏洛特般的城市,已是常態。伊琳娜上了車,對於後座這個黑人,無論其相貌、穿着和神情如何,也必須視之為平常,而不是心懷戒備。
西方多年來宣揚平等、包容、反歧視,然而,高尚的口號之下,獲最大庇佑的其實是類似這名叫布朗的罪犯:罪行輕判、提早釋放,可以領救濟金,獲發放藥物,公眾還必須以包容心態接納他重新投入社區,即使殺人也不必償命,為求所謂的政治「進步」,結果是伊琳娜這樣的受害者,必然成為被犧牲的代價。
前新聞工作者
多媒體社會評論人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