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展踩界書 如站懸崖邊

  今個星期書展開鑼,市面平添熱鬧氣氛。過往出位人士愛在書展搞些動作,今年議題是有無人出書會違反新法例,不過,至今為止似乎都無發現,反而是同期舉行的「迷你書展」,就有疑似踩界情況。

  文宣出位添遐想

  書展是大型盛事,故此吸引各式人等借力。最近幾年,有人就打着在三大中資和三所大學出版社以外搞出版的名義,在書展期間另起爐灶吸客。從營運角度,貨多招遠客是必然現象,店小貨疏就只能搞另類,甚至要想方設法找個定位,「迷你書展」就有這個特色。

  去年書展因疫情停辦,今年是《港區國安法》後首次舉行,加上最近又發生孤狼恐襲,就算是一般好事之徒,都覺得無謂生事,書展沒有異常活動。相形之下,這個「迷你書展」就變得「突出」起來,以其文宣「重生練習」為主題,提出「希望在風雨飄搖之時,和香港人一起以閱讀沉澱智慧,裝備自己,同時保持志氣,儲好重生的力量。」就令人產生遐想。

  有人去過今年的「迷展」,見到有多本社運書籍展銷,譬如《反送中攝影集:我願榮光歸香港》、《為甚麼要佔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的運動》等。逛迷展的人見到這些題材,未經細看,實在也搞不清有沒有違規。至於作者或出版人,未知又是否清楚?

  參與責任必低估

  過去,出版書籍主要由出版商包攬,書商要考慮市場,計過數有得做才出版,過程嚴謹專業。近年科技進步,出書門檻大降,只要有小量資金就可以自行出書,所以很多人都會考慮自己做老闆,過過作者癮。

  本來,這種開放做法對推動文化是好事,但在獨立出版風氣下,部分就透過出版傳達激進思想和內容,甚至慢慢打造出一個「市場」,在迷展擺檔的書商,部分就頗為針對這種另類市場。這種小圈子的運作,一大風險是未必有專業的把關,在法律上的審視與傳統書商相差甚遠。然而,出版一本刊物,法律上往往要求由作者、出版人以至其他參與者負責,責任不能低估。

  從認知上,以前很多人覺得書本上寫出來的,多半是合法合規,沒有問題,所以白紙黑字是公信力的其中一種表現。然而,隨着出版門檻下降,如果去逛這些另類書展,最好就不要有這個假設。

  最怕是愈踩愈過

  在新法例下,寫作、出版以至展銷踩界書,事前最好認清責任。這類行動有人說起來慷慨激昂,當事到臨頭才發覺是另一回事。有時,玩踩界也要看清時間地點,若然是在黑夜懸崖邊,最怕是愈踩愈過,一旦失手就可能飛墮,想試前最好還是三思三思。

齊秀峰

架勢堂




「迷你書展」有疑似踩界情況。
「迷你書展」有疑似踩界情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