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登記惹批評不是壞事

  電子消費券出籠,市民反應熱烈,登記人數急速上升,同時出現網絡大塞車,從這個反應看來,大部分應該摩拳擦掌,準備花錢。

  稀客使用覺困難

  登記電子消費券成為民間熱話,不同人用不同途徑登記,其中登入政府的「智方便」平台人數眾多,初期出現無法登入,有用過的人又批評登記過程的看相選擇難度太高,個別知名人士還把登錄過程上載「吸睛」。

  政府今次要應付上百萬的人登記,無疑是大工程,尤其當中不乏過往未必有使用電子支付經驗的稀客,這也是今次政策要求做到的突破口,中間當然有難度。

  對很少使用電子支付的市民,不明白為何登記要認圖,這其實是防止駭客攻擊的措施。政府做事要穩陣過底,故此就多了這重手續,推出後因應批評,政府已急急優化。不過,很多登記的人感覺是,其他支付平台都很方便,對於沒有這種體驗的市民來說,用八達通去登記,主要係用身分證資料、銀行戶口號碼和八達通號碼就可做到,相當便捷。

  抓大放小分輕重

  消費券掀起不少迴響,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市民早已引頸已待,商戶同樣伺機想多做生意,日前飲食業界議員張宇人就率先推動七月食飯有七折的推廣,希望谷高消費。

  有商界人士說,港人底子厚,雖然經過社會運動和疫情衝擊,消費力仍然有,只是消費很受心理影響。若然市面氣氛蕭條,就算自己口袋有錢,都不會有興趣消費。相反,如果個個起哄,飲茶食飯特別高興,花得起者花費多點都無所謂。

  消費券是新政策,不免會有新生事物遇到的麻煩。正如措施初公布,有人問如何防止市民與商戶合謀套現,從政策角度要研究怎樣防止,但從實際環境評估,政府派消費券是額外收入,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刻意合謀套現,限制太多就變成抓小放大,輕重倒置了。

  公眾監督利優化

  批評政策可以發揮監督作用,有助日後優化。另一方面,任何新政策都會有不足之處,做官的人不應怕批評就採取少做少錯的態度,從政應該抱着有所作為的心態,只要有所得着,就算俾人彈兩彈都應該要接受。

齊秀峰

架勢堂




電子消費券的登記引起不少討論。資料圖片
電子消費券的登記引起不少討論。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